那些年我所领略的台湾(下)
排队也是台湾做得非常好的地方。(资料图)
基于以上的信念,在台湾的时候,会有以下的现象需要特别留意:其一,跟台湾人聊天,谈到「台湾同胞」、「两岸一家亲」、「我们中国人」等语句,蓝营人士会接受,但如果说给绿营人士听,场面会比较尴尬,尤其对着一群台湾年轻人讲。其二,即便一个极端的台独分子,跟你来往时也会非常礼貌。在他的社交平台上可能天天讽刺中国,但不一定针对个体或普通人民。所以也不用在意对方持有的观点,大方交流就行。
其三,台湾社会的抗议活动真的很多,不过并不会太乱。大家已经形成了一种表达诉求的成熟方式,比如先申请街道使用权,在规定的时间内喊一喊,喊完就散场,不冲突也不留下垃圾。最有趣的现象是,支持统一的一群人和支持独立的一群人,会隔着一条街互相喊话,喊完大家各自回家做饭。五星旗和台独旗同时飘扬,画面错乱而又和谐。
简而言之一句话,台湾这个社会什么话都能讲,听到了「奇怪」的话,习惯就好,不必害怕任何实质性的攻击或伤害。
台湾人的社会面貌
台湾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破破旧旧。台湾最大的城市台北,号称是国际化大都市,没有多少高楼大厦,有的只是低矮老房子,还有很多违章加盖的铁皮屋。整个台北最高的楼是101大楼,有趣的是,从台北的任何一个地方,几乎都能看到这栋大楼,就足以说明,台北的房子有多么低矮,台北的市区有多么小。在台北街头,很多是陈旧的二手汽车。街头最多的是机车,就是小型摩托车,红灯一过,大量机车有如过江之鲫呼啸而过,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但慢慢地,可以感受到台湾社会人情的温暖。不仅仅是软绵绵的台湾腔让人听了没有那么凶巴巴的感觉,还在于每个陌生人营造的一种热情、礼让、谦和的感觉。「你好」、「谢谢」、「抱歉」,是随时可以听到的词语,只要有人际的互动,那就一定会用到这些礼貌词语。
最值得一提的是台北的捷运,方便之极超乎想象,基本半小时车程就可以到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台湾坐火车很流行区间车,也就是现在大陆推行的城际列车,随时刷悠游卡随时走,不限定座位,班次也很频繁。
从整个社会来说,台湾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呈现出一种小确幸的感觉,而台湾普通人也给人「傻白甜」的单纯感。台湾年轻人谈论最多的是社会事件、旅行见闻、生活感受等等,虽然台北的房价也接近上海,但台湾年轻人好像并没有特别为之所困。大学生延毕、出国交换在这里也很普遍,我曾认识一位大五的延毕生,突然发现自己喜欢医学,于是重新去考大学。
台湾社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弱势群体非常尊重和关注。除了多如牛毛的社会团体不断组织关怀弱势的活动和捐赠,还有每个个体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在街头,残障人士出行,若是上公车,司机甚至还会帮忙擡轮椅。一些社会组织还会帮助一些智力缺陷人士培训再就业,做一些简单手工品出售。
另外想提的是,在台湾见到名人的机会非常多,影视明星、文化名人,甚至是马英九、蔡英文这类政治人物,也能透过他们频繁的公开行程见到面。
人人平等的社会观念
其实台湾社会一切现象的原因,可以大概总结为人人平等的社会观念。其背后,是每个人的想法和行为方式都会被尊重,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不同,若是带着奇怪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人事物则被认为欠缺礼貌,人们也不会要求别人跟自己保持一致。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台湾人的消费观,更关注自己的需求,鲜有面子消费的地方。所以可以解释,交通基本买机车为主,因为更方便,其次大家也会选择二手车,因为更便宜。至于人与人之间互动需要非常礼貌,特别担心冒犯到别人,可能就是大家觉得每个人都要好好地去尊重吧。
至于社会的「小确幸」、「傻白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台湾经济基本成熟,20多年来没有飞跃式发展,社会整体倾向于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没有主导价值观,每个人可以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至于事事功利。至于社会对弱势群体从本质上的关心与尊重,则跟人人平等的观念也离不开关系,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
在台湾,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都很有礼貌。只要是与陌生人交谈,一定会说「不好意思」、「请问」,然后在对话结束后说「谢谢」,那种台湾腔说出来的「谢谢」,感觉非常舒服,可以想像一下。另外,在街上走也好,在购物也好,若是有人不小心碰到或撞到,对方一定会立刻道歉,所以不会担心一天的好心情被谁破坏掉。整体的感觉就是,只要涉及到影响别人的事,一定需要先道歉,然后真诚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接受。
排队也是台湾做得非常好的地方。无论是买任何东西,甚至是买一杯珍珠奶茶,都可以见到一圈一圈大排长龙。大家的方式一般是,要买东西,先问队伍在哪里,然后自觉地排到最队尾。当然,台湾的店都很小,基本上都需要排队,排队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在店里消费,一般不会大声呼叫服务员,而是安静举手,等服务员看见,然后征求服务的固定句式是「不好意思,请问可不可以……」。同样的,征求其他服务,也都要说可不可以,这个比较重要,因为要尊重服务员,有些时候他不一定有时间提供顾客所要的服务。
在捷运里,博爱座(爱心专座)设置非常多,平时其他人不会去坐,而是让给真正有需要的人。捷运平时人也不多,上班早高峰甚至还可以找到位子坐,出行体验很好。
接下来要说的是台湾独特的「各付各」文化。关系再好的两个朋友,单独吃饭消费,基本都是各吃各的、各付各的。几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吃饭,开心地吃完,然后开心地算钱,再开心地离开。台湾人很少请客,可能会请客的场景是,和长辈一起吃饭、去朋友家里吃饭、去朋友老家玩、有事求于人。所以和台湾人相处,人情负担比较少,关系也比较简单。同样的,碰到台湾人,若是主动请对方吃饭,对方反而会觉得不适应。
社会参与感强
在深刻体验过海外几个地方的华人社会后,像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民族和文化,最后的社会状况却不太一样,大陆社会普遍感觉功利导向,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较少,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
关于这个思考也问过台湾人,很多人说老一辈台湾也存在素质低下、社会浮躁的现象,当年「Made in Taiwan」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老一辈人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不在少数。
社会风貌变迁的最大推动力,我比较认同的是公民意识这一说。当人民对社会的参与感变强,主人意识增强,也因此在行事为人的过程中,会将公共环境当做自己的环境,将社会中的其他人当做共同维系的对象。
在两岸关系紧张的当下,特写此文,期许帮助两岸民众以互相了解的方式构建理性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