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太阳花”

南沙守礁部队官兵代代传承发扬“南沙精神”,爱军精武、苦练本领,用实际行动爱南沙、守南沙、建设南沙。图为守礁官兵正在海边训练。张鹏飞摄

老兵上南沙,带着一盆花/他说南沙也是家,不能没有花……”前不久,伴随着这首《南沙太阳花》,我们搭乘南沙群岛守礁部队换补军舰,满载海防部队的急需物资,又一次劈波斩浪向祖国最南端进发。

随行的守礁官兵告诉我们,每次前往南沙岛礁执行任务大家都会带上一些“太阳花”的种子。等到完成守礁任务换防的时候,这些种子便也开花了。

关于“太阳花”名字的由来,每一名守礁官兵都耳熟能详。

南沙常年高温高湿高盐,礁盘上几乎寸草不生。第一批上礁官兵带来了三角梅、美人蕉等花草。没想到它们在烈日、咸雾的摧残下,不到半个月就枯萎了。第二批官兵又带上已经在西沙种活了的羊角桐、含羞草等,结果它们也没能熬过1个月。第三批、第四批……终于,有一种俗称“死不了”的小野花存活了下来。大家激动不已,给它取名“太阳花”,并确定为南沙礁花。

“太阳花”格外顽强的特质,是花草适应恶劣环境的品质,也是南沙守礁官兵坚守海防的风骨。

1988年2月3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海军南海舰队组成建站部队开赴南沙群岛,开始了人民海军进驻南沙、建设南沙、保卫南沙的光荣而又艰巨的历程。30多年来,一茬茬守礁官兵前赴后继,从第一代“海上猫耳洞”――高脚屋到如今的现代化礁堡,从“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到如今生活设施日渐完善、网络通信畅通无阻……无论自然环境如何恶劣、外在环境如何变化、使命任务如何繁重,官兵都像“太阳花”一样,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海防一线,铸就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英勇善战、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为主要内容的南沙精神。

走进南沙礁史馆,格外引人注意的,是一段我人民海军距今最近的一次海战视频,以及一幅幅珍贵的战斗照片――1988年3月14日,赤瓜礁海战中,我海军官兵收复了赤瓜礁等礁盘。

如今,南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守礁官兵的英雄事迹也早已写进海军部队的光荣史册。每每观看那一段段视频影像,抚摸那一张张早已泛黄的历史照片时,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老南沙”们不畏艰难、报效祖国的热血忠诚和使命担当。

有人说,南沙能有如今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守礁官兵前赴后继、接力奋斗的成绩。照片登上礁史馆展览墙的老兵李文波,就是其中之一。

1992年9月,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不久的李文波,第一次到南沙执行守礁任务。永暑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工作条件让他很是吃惊:高温高湿高盐不说,最要命的是观测站竟然缺少仪器设备和专业教材

宁可掉皮掉肉,决不让使命欠账。下定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的李文波白天顶着烈日、暴雨,抡铁锤、扛水泥、搬器材,带领分队官兵进行观测场、预报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晚上,他又挑灯夜战,加班加点钻研水文气象等业务难题。

2005年12月19日,南沙海域遭遇台风袭击,一时间狂风大作,巨浪滔天。为安全起见,水文气象值班员请示等风浪稍小再进行室外观测。李文波却说:“越是恶劣天气,我们的观测数据越有价值,再危险也不能漏测一次。”随后,他系上安全带,带领一名班长顶着狂风暴雨冲了出去……

对李文波来说,像这样身处险境、战风斗浪观测气象数据,早已是家常便饭。正是凭着这种精益求精、舍生忘死的精神,30多年来,李文波和他的战友们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70多万组,观测站上报的数据质量年年被评为优等级。

像李文波这样为了使命忘我奋斗的南沙卫士还有很多。正是他们的无私付出,才使得“爱南沙、守南沙、建设南沙”的追求积淀成一种卫国戍边的奉献精神,激励更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们是一支守卫南沙的英雄部队。我们的南沙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清晨,太阳刚露出海平线,永暑礁主权碑前,新一批上礁人员面庞坚毅、精神抖擞,举起右拳高声宣誓。

宣誓是守礁部队早晚点名的“必备课目”。记熟这百余字的誓词,是守礁官兵的第一课。刚参加完宣誓,第一次上礁的战士辛仁达说:“宣誓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南沙卫士的光荣和伟大,更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要用生命守护这片神圣领土。”

精神的传承中,仪式不可或缺。每日宣誓、“3・14海战”纪念活动、组织“学党史军史海军史、学南沙海战、学艰苦奋斗史”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南沙发展变迁和礁联、礁歌、礁报主题展览……守礁部队着眼使命任务,立足南沙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创新精神传承的方式方法,激励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向祖国交出一份份合格答卷。

某守备连连长格桑次仁不会忘记,2017年7月,时任排长的他初次踏上赤瓜礁时经历的多个“第一次”:学习海战历史,面向昔日的海战场宣誓……系列活动点燃了他心中的练兵热情和报国情怀

一次,赤瓜礁小艇班受领紧急出航任务,但是海上风急浪大,海况非常恶劣。关键时刻,作为小艇指挥员的格桑次仁一个箭步跃上小艇:“我既是党员又是干部,大家跟我上!”随后,大家一个接一个,纷纷跳上小艇……那次行动,大家顽强战胜恶劣海况,圆满完成任务,获得上级表扬。

三级军士长孟小辉不会忘记,2005年3月,还是列兵的他初上南沙,就迎来大家期盼已久的“3・14海战”纪念日。那一日,南沙海域天朗气清。赤瓜礁狭小的礁盘上,官兵全副武装整齐列队,庄严肃穆地面向曾经的海战场。队伍前,指导员军容严整,激情讲述海战的战斗场景。9时许,指导员一声令下,官兵齐刷刷地高举右手,庄严宣誓:“我们是一支守卫南沙的英雄部队……”一句句铿锵誓言响彻海天,飞向南沙广阔海域,飞向祖国母亲的怀抱。那一刻,孟小辉感觉,他们不仅是在宣誓和重温光荣历史,更像是在蓝天和大海的见证下,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枪,继续守卫这片神圣的蓝色国土

这种传承和接续,在南沙守礁部队“父子兵”“父女兵”的故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徐启薇就是“父女兵”故事的主人公之一。

1992年,徐启薇的父亲徐玉华考上了海军工程大学。毕业后,徐玉华选择了艰苦偏远的南沙岛礁,一待就是20多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徐启薇对南沙也有了特殊的感情。她下定决心:要踏上那片神圣的国土,看看父亲为之奉献青春的地方。

2019年8月7日,某军港码头。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一艘舰船缓缓驶离码头,即将奔向南沙。甲板上,身着迷彩服的徐启薇英姿飒爽、满眼期待。她终于如愿以偿。从高分考上军校,到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再到奔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徐启薇的这些经历,既是年轻一代的逐梦之路,又是两代南沙人无私奉献的具体体现。

南沙有我在,祖国请放心。如今,徐启薇这些“新南沙”,和李文波、徐玉华等“老南沙”站在同一个队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铮铮誓言:“我们是一支守卫南沙的英雄部队……”

如今,走在南沙礁盘上,眼前的一切让人感慨――楼房多了,绿植多了,年轻的面孔也多了……

新的时代,新的南沙,新的使命。要履行好新的使命任务,“新南沙”们不仅要传承好南沙精神,更要努力奋斗、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南沙精神的时代内涵。唯有如此,才能薪火相传,让精神之火越燃越旺。

出生于海南儋州的吴井泉,是某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国防生。从小目睹父辈在南海捕鱼作业,2012年毕业入伍时,他的第一意愿便是希望到南沙执行守礁任务,为保卫“祖宗海”贡献力量。但由于专业不对口,他被分配到驻扎在广州的海军某部。2018年,南沙守礁部队选调干部。看到通知上有专业对口的岗位,吴井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到南沙后,吴井泉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很快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在工作中发现,岛礁上的潮汐测量仪器容易受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影响而产生误差。经过反复尝试,他创新设计出某新型自动验潮仪,有效提高了测量精度,降低了设备成本。首战告捷,吴井泉的攻关热情更高。仅2019年,他就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先后获得多项海军测绘成果奖。

如今在南沙守礁部队,像吴井泉这样扎根南沙、建功南沙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用实际表现赋予了南沙精神更丰富厚重的内涵。

赤瓜礁某中队战士唐国兴,本是海军陆战队某旅战士。2014年11月,听说有选调到南沙的名额,唐国兴第一时间就报了名。7年来,唐国兴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岛礁实际编写出10余套提升体能训练效率的训练教材,帮助数十名守礁精兵在各项比武中摘金夺银,个人也荣立三等功1次、获评优秀士兵3次。

1997年出生的战士方浪森,是守礁部队最新鲜的“血液”之一。去年年初,方浪森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参军入伍。去年年底,新训结束,他选择去南沙,到最艰苦偏远的地方守卫海防、建功立业。

来到南沙后,方浪森一方面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参与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刻苦努力训练,尽力补齐军事训练短板。不到半年时间,原本面相白皙的方浪森黑了、瘦了,但眼睛却变得格外有神。在最近一次综合考核中,方浪森不仅理论成绩勇夺第一名,军事训练成绩也名列前茅。

精神永铸,血脉相传。几十年来,一茬茬守礁官兵把守礁当作事业干,用生命和忠诚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默默坚守,把浓浓的爱国情怀书写在南沙天水之间。守礁部队连续多年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涌现出“南沙守礁模范连”东门礁守备连、“新一代守礁王”李文波、“海军十杰青年”朱步云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闻名遐迩的教育基地。来到南沙驻训的很多部队,都会到老礁堡参观学习“老南沙”们建礁、守礁的光荣历史,汲取南沙这片热土的精神养分。

采访结束,我们登上换补舰船,缓缓驶离码头。回眸远眺,礁堡哨位旁,守礁官兵用“太阳花”拼成的那个硕大的“家”字依然清晰可见。沧海孤礁,南沙“太阳花”正越开越艳。(林军 吴强 黎友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