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業績或讚數,你是你自己──經濟學教授揭量化陷阱

两位北欧经济学家在《你有数字病吗?》一书直指,数字不只影响工作中的自我,同时也型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认同,甚至能够改变个人兴趣!数字究竟会从哪些幽微的面向,渗透进日常生活?我们又该在哪些时刻喊停,重新衡量自己对数字的着迷?跟着经济学家,来拿一帖现代人的「数字病」解方!

从小到大,量化数字充斥我们的生活;学生求成绩、职场重考绩,是牵动着每个人未来生活的数字指标。 图/Unsplash

身边的数字会影响自信跟感受,这点已经无庸置疑。但它也会影响我们的身分认同跟兴趣吗?

只要有在工作的人,无论是在私人企业上班还是当公务员,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用来测量你的数字会变得重要起来,甚至常常重要过头了。无论你今天测量的是顾客的满意度、营运的获利性、还是销售的业绩,这些数字都潜入你的脑中,影响你的行事动机、选择与优先顺序。

我们身为两所北欧经济学院教授,一天到晚都得被品头论足,而且品评的角度还五花八门:教学评价、在媒体中被提及的次数、科学论文发表在期刊上的篇数、论文与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在Google Scholar资料库上的h指数(有h篇至少被引用h次以上的文章)、或在「研究之门」(ResearchGate,号称学术版脸书)上的得分,乃至于几十种其他的评测参数,而这只是因为这些数字一目了然、方便比较,而且「理论上」很客观,所以它就擅自重要起来了—雇主看重它、同事看重它、我们也很爱用它来自我检讨跟评价。

数字如何影响你的兴趣和个性?

但数字可不只存在于工作上。迅速看一眼你装在手机上的小程式,然后想想那些app在喂食你与提醒你哪些数字。按照你的兴趣与个性,你会收到的数字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会被喂食如何理财的资讯:银行帐户、贷款、信用、退休金、基金、股票;此外你还会收到关于健康的资讯:走路步数、里程数、脉搏、平均走速,还有海拔的升高幅度;你会从社群媒体收到各种数字:观看次数、按赞数、追踪人数、分享次数、点击次数;还有你会收到东一个西一个的会员点数资讯。你在糖果传奇(Candy Crush)跟卡通农场(Hay Day)等手机游戏上的等级,你在健身房的能量消耗,你在Tripadvisor、Airbnb跟Uber服务上是什么等级的顾客,乃至于一长串从你雇主、app跟感测器上传来的其他数字。

因为这些数字「看起来」客观、真实、具体、清晰、普世,而且好比较,所以它变得重要,并影响了你聚焦的事物、认为优先的选项、还有你看待自己的眼光。

迅速看一眼你装在手机上的小程式,按照你的兴趣与个性,你会收到的数字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Unsplash

数字决定我是谁?

「你是个真正的旅行家,」斯堪地那维亚航空的app这么灌我迷汤。它的铁证如山:2003年以来我累计环游世界6.7趟,滞空时间504个小时。我会员帐户上的EuroBonus点数有213,726点。

或许只是亮出数字,并不能让我觉得自己是什么货真价实的全球型旅人,但只要我打开程式的次数愈来愈多,我就会不断地接受耳濡目染,慢慢将那些数字融入到我的自我形象。所以,没错,我就是个到处趴趴走的全球旅人,是个名符其实的旅行家。那就是我。

海里格

图/时报出版提供

你智慧型手机上的数字,跟它们所代表的的意义,会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你的自我认同。那些阴险的数字有种自我强化的效果:要是你突然在推特上得到很多分享,你就会觉得自己俨然是个喊水会结冻的意见领袖,不免俗地发表愈来愈多文章;要是运动照片得到很多个赞,你这类照片也会愈发愈多,运动对你的重要性也愈来愈大,你在Instagram上的贴文也愈来愈以运动为主。因为按赞数会让你体内涌出多巴胺,强化你的自我形象,而这些照片、活动、运动用的行头对你也会愈重要。

倘若一切可以测量的东西在你的自我认同里益发重要、如果数字会严重影响你的自信与自我形象,或许你就到了该注意一下自己平日是如何处理数字的时候了。

Take action!加入《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