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钓鱼台是谁的?诊断一下你自己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来说,才一开学,才一进教室,才一坐下来,才一开始上课,教授才一开口,就问这样敏感的政治话题,好像在做政治意识形态调查,真会吓一大跳。为什么不更干脆些,直接问:「你到底是蓝的还是绿的算了!」或「你到底是统派还是独派算了!」

面对以这样敏感问题做为开场白的大学教授,学生都心存警戒,尤其是来自对岸的学生更是如此。但不论是主动发言的或是被指定发言的学生,只好赶紧说出一个答案来。

通常答案非常标准化:「钓鱼台是我们的。」

身为老师的我一定会追问:「为什么?」

这时会出现几种典型的答案:「大家都这么说」、「政府这么说」、「媒体这么说」、或是「利益说(这符合我们的利益)」。

然后,身为老师的我一定会继续追问:「为什么?理由是什么?」

大部分学生无法回答,他们通常不知道提出「钓鱼台是我们的」主张的一般民众、政府官员、或媒体记者的理由是什么。学生们通常只有答案,但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根据什么理由。学生们只知道外交部的官员几乎每一次都说:「钓鱼台是我国的固有疆域」,但却从不秀出有力证据,以使我们能理直气壮信心满满地主张钓鱼台是我们的。

少部分的同学会讲出一些观点或某种历史缘由,来支持其立场。

面对这种难得的机会,我会追问:「为什么?怎么知道这些理由是对的,或有坚实的根据呢?」

这时候学生几乎都会无言以对。

学生很好奇,我为什么要在第一堂课中如此提问。我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教授,「钓鱼台是谁的?」不是我的专业,为何问这么敏感话题?

其实,我不是「钓鱼台是谁的?」的专家,也不适合在经济学课堂上,花太多时间讨论此问题。

我的目的不是真要讨论「钓鱼台到底是谁的?」而是要利用这问题让学生突然有机会思考与发现自己平常在不自觉中,可能或到底习惯于采取怎样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的理由是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钓鱼台是我们的,则你采取以「诉诸群众」的理由来做辩护,这犯了逻辑学上「诉诸群众的谬误」。

如果你的理由是因为「政府这么说」,则你采取以「诉诸权威」的理由来做辩护,这犯了「诉诸权威的谬误」。

如果你的理由是因为「媒体这么说」,则你可能同时采取以「诉诸群众」与「诉诸权威」的谬误来做辩护。

如果你的理由是因为「这符合我们的利益」,则你是一位讲究现实利益而不是真正讲道理的人。

依据我个人实际观察这些小样本的经验,发现人们通常是先决定立场然后再找支持理由,或是只有立场但几乎毫无理由。很少碰到先深思且客观地从各种不同角度分析事务之后才归纳或推理出应采取的立场的学生。

值得一提,一位对岸学生的学习报告这样写:「记得第一次听老师的课,便赫然见到黑板上一个敏感的问题:『钓鱼台是谁的?』作为陆生,当时还不免尴尬,细想要如何才能比较『圆滑地』、『不争议地』、『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地』回答这个问题。一番思索后答道:『钓鱼台不是日本的。』这样,似乎避免了提到两岸间对于钓鱼台的重叠主张,而又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但老师随后的教授,却让我重新陷入深思,虽然我已经自诩是一个可以独立思考、具有思辨能力的人。原来,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可以不用有一个固有的或是既定的立场。我们看世界,要尽量跳脱自己的意识形态或者立场,不要为了立场而选择支撑其的理由,不要先有结论(再找理由),我们的思维方法不要幼稚。」

读经济学的第一堂课,就是不要先相信经济学家的立场,再思考其理由或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