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价格、成本 、计划经济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一定能让你改变世界,但一定能让你改变看这个世界的方式。我讲这句话的目的,是想提醒大家,经济学作为社会学科的皇冠,人人都可以懂一些,这不是坏事,只会是好事。
但如果你手里拿着“30分钟读懂经济学”“极简经济学”这种欺世盗名的散装经济学书籍,那么就有些可惜了。
但如果你不是读经济学专业,想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读更专业的经济学专著又难免太过艰深,不够深入浅出,门槛太高,反而让你对经济学心生畏惧。
所以,我准备简化这本书,那就是索维尔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我改写后,只有一半的字数,看起来更轻松一点。还配上了音频。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用专研经济学,但又想懂一些经济学,看懂市场各种现象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这本书是必看的。
对于经济学小白来说,这本书和《一课经济学》(我也将改写)《小岛经济学》可以说是最好的入门书籍。
之前,我认为要改写一些复杂的理论书籍,现在我认为先要搞普及书先,这样基础才会扎实,才会更容易喜欢上经济学。
全年计划十来本吧,现在已经更新了六七本了,预计全年会超过十五本书。这个合集仅售99元,更新将超过200次。
第三、 价格与成本
不少人将价格理解为卖家可以随便定的一个数字,他们的经验观察是,你看,价格不就是那些老板们,最后计算利润成本后写下的一个数字吗?
当然不是如此,价格并不是卖方随意设定的数字。
你可以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定任何价格,但只有在消费者愿意支付时,这个价格才具有实际意义。
这取决于有多少消费者需要你的商品和服务,以及其他生产者的售价是多少。
比如,即使你认为你的商品值100美元,但如果其他生产者以70美元的价格出售相同的商品,消费者仍然不会购买你的商品。
有些人将高价格归咎于“贪婪”,认为卖方可以随意定价,这是完全错误的。
市场竞争限制了商品定价,市场环境决定了价格。
卖方的个人意愿对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毫无影响。
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消费者的选择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比如,奶酪、冰激凌和酸奶的原料是牛奶,消费者购买奶酪、冰激凌和酸奶时,实际上也购买了生产这些产品的牛奶。
对奶酪的需求上升时,奶酪生产者会增加牛奶采购,推动牛奶价格上涨。
这时,冰激凌和酸奶的生产者会提高价格以弥补成本上涨,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这些产品的购买。
那么,生产者是如何知道要采购多少牛奶呢?
他们根据涨价后的奶制品收入来购买相应的牛奶量。
如果冰激凌的消费者没有减少购买,而酸奶的消费者减少了购买,那么奶酪生产所需的牛奶会更多地来自于酸奶生产中的牛奶。
对某种原料的需求增加会带动其价格上涨,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资源。
再比如,纸张需求翻倍会增加木浆需求,木浆需求增加会推高木材价格,进而导致棒球棒和家具价格上涨。
随着牛奶价格上涨,奶牛养殖增加,牛皮变少,棒球手套价格也会上涨。
价格变化的影响就像水中的涟漪,会波及整个经济。
中央计划者无法有效追踪所有价格,而个人和企业只需掌握与自己决策相关的价格就可以了。
价格在供需关系中的作用,能快速整合信息,比中央计划者更有效率。
市场价格通过供需关系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使资源从过剩产品转移到短缺产品中。
稀缺资源有多种用途,某个用途的价值决定了资源用于其他用途的成本。市场价格竞争下,资源会流向最具价值的用途。
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调整是渐进的,价格调节使资源在各用途间保持平衡,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一用途导致短缺和过剩。
在没有价格机制的经济体系中,就会经常出现商品过剩和短缺并存的情况。
有效配置稀缺资源对无数人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价格传递了资源的真实成本,反映在市场上就是消费者为获取资源愿意支付的价格,这个价格成为其他人必须支付的成本。
任何经济体系中,东西的真实成本是将其用于其他用途的价值。
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封建制度,建造一座桥梁的真实成本是用相同的人工和原料可以建造的其他产品的价值。
即使不涉及金钱,对个人而言,看电视的成本是相同时间用来做其他事情的价值。
第四、不同的经济体制
不同的经济体在处理稀缺资源时方式和效率各不相同。
无论经济体制如何,这一基本事实始终存在,那就是资源总是稀缺的。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比较价格机制与中央计划经济在资源分配效率上的差异。
在苏联解体前的开放时期,两位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什梅廖夫和弗拉基米尔·波波夫坦率地描述了苏联经济体制的运作。
他们指出,苏联的生产企业向政府提需求时,总是要求超过实际生产所需的资源。
这些企业管理者没有动力去节约资源,因为他们知道“身居高位”的官员无法确切知道实际需求。结果就是资源浪费,包括工人和物资的浪费。
他们估计,苏联大部分企业有5%到15%的工人是多余的,存在的目的是“以防万一”。
相比之下,通过价格调节的经济体,如日本和德国,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需资源更少。
苏联在生产1吨铜时要消耗1000度电,而在联邦德国只需300度;苏联生产1吨水泥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两倍。
苏联并不缺少资源和人才,缺少的是有效利用资源的经济体系。
在价格调节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保持成本低于销售收入才能生存。
在这种经济中,企业所需的投入量是根据精确评估的,而不是依赖高层政府官员的命令。
中央计划者不可能掌握所有行业和产品的详细信息,这种权力与知识的分离是问题的核心。
通过价格调节的经济体系可以快速有效地响应市场需求,避免资源浪费和短缺。
相比之下,中央计划经济往往因信息不对称和官僚管理的低效率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生产过剩或短缺。
在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加纳和科特迪瓦的经济发展就展示了市场经济和中央计划经济的不同结果。
加纳依靠政府运作经济,而科特迪瓦实行自由市场。
到1982年,科特迪瓦经济大大超过加纳,即使最贫穷的20%人口的收入也超过加纳大多数人的收入。
类似的例子还有缅甸和泰国、印度和韩国等。
放松政府管制、更多依靠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国家,其经济表现普遍优于坚持计划经济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印度放弃经济孤立和计划体制,迎来了6%的年增长率,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增长迅速。
1978年,中国只有不到10%的农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而到1990年,这一比例已达80%。
中国的经济改革带来了年均9%的经济增长率,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总结一下,中央计划的根本问题在于计划者无法全面掌握和处理经济中所有的复杂信息。
而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协调无数独立决策,使资源流向最有效的用途。
价格不仅是货币的转移方式,更是影响资源使用和生产行为的经济激励。
价格信号迫使最了解自己情况的人做出购买决定,而不是依赖价格委员会或政府官员。
价格信号能够迅速反映市场变化,引导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和短缺。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必须保持成本低于销售收入,否则将面临亏损甚至破产。
在市场经济中,亏损与盈利同等重要。
亏损迫使生产者停止生产消费者不需要的东西,使资源重新分配到更有效的用途。
相比之下,中央计划经济中的错误可能持续无限期,后果由全社会承担。
知识是稀缺资源之一,价格机制迫使那些最了解情况的人做出最有效的决策。
中央计划经济中的计划者无法全面掌握所有信息,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相反,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协调无数独立决策,使资源流向最有效的用途。
总之,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中央计划经济因信息不对称和管理低效而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价格机制是理解经济学的基础,它通过调节供需关系,引导资源流向最有效的用途,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