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孩子总是教不听?可能是你误踩了这些教养陷阱
初为人母,在教养孩子的路上会遇到许多挫折,那些沟通方式、管教方法根本就很难用在现实生活。其实很多时候这些教养法只是提供思路,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状况难以一概而论,家长们就可能在不经意间犯了大忌,孩子们也就屡教不改,最后可能还会让父母开始讨厌自己的孩子。(图/ 婴儿与母亲提供)
「不要!不要!」脱离可爱嫩婴时期的孩子,一不顺心就闹脾气,老是和大人唱反调。奖惩制度、好好讲道理、各种教养法轮番上阵还是铩羽而归。妈咪们不要急着怀疑人生,可能是你误踩了这些教养陷阱,才让你的努力付之一炬……(泪)
「我已经很努力想要教好孩子,但照书做根本没用!」
初为人母,在教养孩子的路上会遇到许多挫折,有时候甚至会忍不住想,那些沟通方式、管教方法根本就很难用在现实生活。其实很多时候这些教养法只是提供思路,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状况难以一概而论,家长们就可能在不经意间犯了大忌,孩子们也就屡教不改,最后可能还会让父母开始讨厌自己的孩子。
6个父母要躲开的教养陷阱
1. 当众责骂
孩子胡乱打人,发脾气时就拳打脚踢、大声回吼,对长辈没大没小。小孩没礼貌的表现,可能会让家长忍不住当众发脾气纠正;或是为了给予外界交代而当众处理。他人的目光像审视家长的枪口,父母可能会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更严厉或更和缓,使教养方式变得被动。此外,愈大的孩子自尊心愈为敏感,当众指责会令他们感到尴尬。心理学家Erica Reischer指出:「当父母在他人面前责备孩子,小孩可能会更在意他人的反应,而不是你教育的内容。」建议家长先按捺情绪,去到无人处再和孩子进行谈话。如果暂时找不到,也可以先用耳语的方式,简要的指出孩子不当的行为,让他知道你会回家再继续处理这件事。
2. 没有以身作则
父母会期望孩子做得更好,按照「好孩子」的标准教育小孩,觉得只要教得好,孩子就不会像自己这样有某些改不掉的坏习惯。但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医学会(AACAP)表示,「照我说的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做」是不容易奏效的事。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奢望孩子能做到,比如自己很爱吃甜点,却希望小朋友不要吃太多的糖。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的行为是通过观察父母的一举一动学习的,所以要有良好的教养要从自己改变。当然,偶尔也有例外的情况让家长不得不违背原则,例如:明明告诉孩子要守诺,自己却因为工作不得不违背带孩子出门的承诺,这时可以跟孩子道歉并解释、讨论怎么处理,重要的是让小孩知道这样是错的。
3. 给孩子的指令模糊不清
小朋友乱打人、东西乱扔,家长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告诉他们「这样不行喔!」「不可以乱丢东西!」可是却发现讲了几百遍孩子都不改,其实他们并不是故意要挑战你的耐性,只是没办法理解爸妈的真正需求。不要这样,那要怎样呢?学者Larrisa Niec建议父母清楚地指明行动方向,孩子需要家长具体说明怎样的行为是不适当的,但也需要清晰的引导。比如希望孩子不要乱丢玩具,可以告诉他玩具应该放到哪里,带他完成几次,孩子就能明白你的期望,并建立起「玩具要收到箱子里」的观念。
4. 用「利诱」让孩子改正(中标)
孩子在外欢得受不了,甚至严重影响到周遭的人。为了快速解决,不让其他人困扰,不少爸妈会用简单、有效的「利诱」,比如一哭就用糖塞住孩子的嘴。这种方法或许可以立竿见影地改正孩子的行为,但只是短暂的。由于父母滥用奖惩制度,长此以往更助长孩子的气焰,他们会误以为用「闹」的方式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这可比听话管用多了。建议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正确的行为是应当的,而不是为了奖励才去做,否则只会因小失大。
5. 教养原则前后矛盾
家长教养孩子偶尔会视程度不一而纵容一些小错误,小朋友出手打大人没什么感觉又很可爱,就纵容他这样玩闹;偶尔心情好对一些小错误就不放在心上,或是你觉得跳上跳下不行,另一半却觉得无所谓。这样前后矛盾的教养会让孩子放宽「错误行为」的标准。如果希望孩子遵守规矩,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教养原则,跟另一半、长辈都要事先达到共识,不然只会混淆孩子的认知。
为了纠正小朋友的错误,父母会向孩子解释行为不当的原因,但切忌反复揪着孩子的错处不放。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会那么集中,很可能爸妈说的大道理他们根本记不住,训斥的时间久了,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图/ 婴儿与母亲提供)
6. 不停说教
为了纠正小朋友的错误,父母会向孩子解释行为不当的原因,但切忌不要「落落长」地不停说教,一直反复揪着孩子的错处不放。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会那么集中,很可能爸妈说的大道理他们根本记不住,训斥的时间久了,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感到烦躁。简单地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该这么做,告诉他们不可以这么做就好了。
当你责骂孩子,孩子不会不爱你,他只会不爱他自己
小朋友不听话真的让爸妈们很火大,而用怒吼、体罚去宣泄自己的怒火,情绪一上来,可能也会不自觉说出伤害孩子的羞辱性话语。其中体罚更是很多家长认为有效的方式,「我们那个年代也是打过来的」、「就是没打才不知道怕」,不知道还有多少父母信奉着棍棒教育,WHO就指出体罚的普遍性——大约60%的2~14岁儿童都有被体罚的经验。对孩子怒吼、喊叫的家长更不在少数,认为反正不是体罚,骂一骂怎么了。但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你责骂孩子,孩子不会不爱你,他只会不爱他自己。」你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更自卑。WHO也表示,体罚会造成孩子身心健康不良、认知和社会情绪发展受损、有暴力倾向等。更重要的是当父母用不当的方式处理情绪,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小朋友可能会用大哭大叫、暴力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让家长更为光火,形成恶性循环。
教养的重点不在惩罚,专注结果而不是过程
其实教养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学习适当的行为,以保障孩子的安全、在社会生活的能力等,而不在于惩罚的力度。不一定要够凶、够严苛的惩罚才能使孩子听话,耐心理解背后原因、加以导正,尊重孩子并以身作则。如果最后达成的成效都是相同的那就不要拘泥于过程。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希望家长们都能找到最适合每个孩子的教养法。
本文作者:林雁
(本文摘自【婴儿与母亲】2022年8月号)
《婴儿与母亲2022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