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体罚有效也影响深远 但不体罚父母能怎么管教小孩?

如果不体罚的话,父母又能怎么管教小孩呢? (图/ 婴儿与母亲提供)

如今育儿观念转变,「爱的教育」逐渐取代打骂、体罚,不少研究显示体罚不但无法达到目的,还会造成反效果。但有些时候用讲的孩子根本当做耳边风,只能用体罚来约束小孩。如果不体罚的话,父母又能怎么管教小孩呢?

「不打怎么知道怕?」体罚是管教中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因为我们相信「痛过才知道怕」。而这不仅发生在亚洲国家,在全球都非常普遍,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大约60%的2~14岁儿童经历过体罚,而其中又有17%受过严重体罚。

胸腔暨重症医学科医师黄轩医师今日也在脸书专页发表了一篇《避免体罚儿童》的文章提醒照顾者体罚不能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孩子的行为问题。

强效药有用也伴随着副作用

黄轩医师以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论文说明,儿童体罚与儿童日后发展出攻击行为是有直接关系的。根据多国研究显示,体罚反而会增加孩子的行为问题与叛逆表现,小朋友可能会变得脾气暴躁、喜欢争论、爱挑衅、反抗、拒绝遵守规则、容易出现恶意和报复心理。医师更进一步说明,相较没有受到体罚的孩子,被体罚的小孩「获得的认知技能」也会更少。

但父母打孩子未必是因为爱得不够,黄轩医师以体罚的「连锁理论」解释这可能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可随着体罚次数的增加,孩子的负面行为也不断恶化。就像一颗强效药,短期内会起作用,但频繁反复地使用,副作用也会愈大,更会损害亲子关系。

完全不能体罚吗?

不过父母也并不是圣人,育儿又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情绪的爆发在所难免。更何况每个人对体罚的定义与孩子的特质都不同,有些父母觉得打小手是可以的;或认为在重大事件(如:安全问题)上可以为吓阻而偶尔为之;也有家长表示自己也是被打到大,性格也没有扭曲。对此,北伊利诺大学(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的教师Kendra Nenia表示「我被体罚过,但结果还好」的观点并不一定是错的,并非所有被体罚的孩子都会变坏。但也指出即使没有被体罚,也能成长得很好。能有其他替代的方案,当然不冒风险为妙。

如果不体罚,父母可以怎么做?

如果不体罚的话,父母又能怎么管教小孩呢? (图/ 婴儿与母亲提供)

体罚会让孩子学会服从与恐惧,让他们思考「我做什么,才不会再被打?」其中的关键在于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这点出发,可以参考以下备选方案来替代体罚。

1. 取消孩子的特权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可以适当剥夺他的特权。例如:取消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拿走玩具,这可能比体罚能给孩子更大的震撼(笑)。但一定要先坚定地解释这是不遵守行为的后果再执行,不能暴力地强硬夺走孩子的玩具,也要明确告知何时可以恢复权利。

2. 将后果与行为联系起来

合乎逻辑的结果沟通非常重要,唯有将错误行为与后果联系起来,才能让孩子吸取教训。比如孩子一直故意丢掉饼干,就没收零食,让他们知道浪费食物的后果。或是孩子在商场跑来跑去,你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很希望带你一起去,但是你上次跑来跑去不听我的,我很担心你走丢。今天先和阿嬷一起在家,下次你能好好听话后,我们再一起去吧。」

3. 合适的限制与鼓励

提前告诉孩子你的要求,设定可执行的限制和期望。比如先告诉他们:「每次玩完要把玩具放回箱子里。」而当他们表现良好的时候,一定要给予注意和鼓励,更要具体说出良好的表现,让他意识到哪些行为是更好的。

4. 隔离法

如果不体罚的话,父母又能怎么管教小孩呢? (图/ 婴儿与母亲提供)

针对某些特定情境可以用隔离法(Time Out),如:小朋友因为情绪激动而打人(不管高兴或愤怒)。这时候如果体罚,难免会给他们一种「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打我,我不可以打别人」的感觉。先用冷静与精简的言语提醒他们做错什么,并带到家里指定的隔离地点,帮助孩子与自己平静下来,再好好与孩子沟通。当孩子从特定情境中抽离,他们可以学习怎么自我调节、并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

Tips. 隔离法不是把孩子关起来,最好让孩子在看得见你的地方进行,陪着他冷静。

管教是教孩子控制自己而非控制孩子

育儿是一项困难又令人筋疲力尽的任务,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有沮丧、愤怒、内疚,也会感到孤独。而管教更是摸黑前行的未知道路,体罚并不是一无是处,但只用体罚的手段就没办法教会孩子沟通与生活的知识。如果真的被孩子皮到受不了,大感崩溃、忍不住想打孩子,可以让其他人参与进来帮你看一下小孩,自己深呼吸、散散步等。或是你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去家里的「隔离」区平复心情,思考自己发怒的原因是孩子的行为或是自己本身存在压力与焦虑。

育儿是鞭策孩子与自己的过程,但管教的目的不在于控制孩子,而是要教他们控制自己。孩子的特质妈妈最清楚,最适合自家的就是最优选。

本文作者:林雁

(本文摘自【婴儿与母亲】2022年12月号)

【婴儿与母亲】2022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