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晚上睡觉要收楼梯!外界少见的沙巴原住民生活探秘

沙巴马里马里文化村女性原住民

记者许雅筑马来西亚沙巴报导摄影

沙巴是马来西亚的第2大州,人口以原住民居多,同时也是马来西亚中原住民最多的地方。马里马里(Mari Mari)文化村让游客能亲自走进现今已相当少见的原住民房屋,与「村民」互动,体验沙巴的原住民文化。

▲马里马里文化村入口地图。

全沙巴共有32种原住民,马里马里文化村重建其中5个主要族群的房屋,并展示他们的产业活动,这些屋子在1990年代后就很少见了,现今沙巴原住民的住所多是一般钢筋水泥的房屋。

Mari Mari在马来语中是「来、来」的意思,马里马里文化村只接受事先预约的团体游客,每个团体由一名向导带领,依序参观5组房屋,向导会以英文解说每个族群的房屋特性、生活型态、产业活动等,就记者的体验而言,向导的解说是相当丰富有趣的。附带一提,文化村中的工作人员都是住在附近的原住民。

杜顺族的屋子。

在开始参观之前,团体中需选出一名队长,以便之后与其中一族互动,至于互动方式,这里先卖个关子。穿过吊桥进入文化村后,首先看见的是杜顺(Dusun)族的屋子,杜顺族是沙巴最大的原住民族群,主要产业是种稻,并擅于用米酿酒。在屋子外有一座存放稻米高台,每座高台代表一个家庭,为防止有人来偷米,屋顶下方还悬挂着头骨

▲杜顺族存放稻米的高台,屋顶下方挂有人头骨。

进入屋子后,地上放着许多酒瓮,可以看见工作人员示范如何酿酒。屋子中还有个较高的夹层,有点像阁楼,向导说明,这是年轻女性晚上休息的地方,由于杜顺族男性喝醉后常不记得自己做出什么事,才有此做法,晚上当女性爬上夹层后,父母就会将梯子收走,早上起床时,再把梯子放回夹层下方,让女儿下来。

▲杜顺族用米酿酒。

▲屋子中隔出夹层,作为杜顺族年轻女性晚上休息的地方。

第2座房屋是龙古斯(Rungus)族的长屋,其最大特色在于,每座长屋中有许多房间,每个房间住着一个家庭,当子女长大成家后,就会在长屋后面再盖一间,随着家族成员增加,长屋也越来越长,每座长屋代表一个大家庭,同时也是一个村子。

龙古斯族的长屋(左图)。长屋内部。

龙古斯族的主要产业是养蜂并采蜂蜜,在长屋外有个亭子,示范他们采蜂蜜的方式,还可以浅尝蜂蜜酒。

▲龙古斯族的主要产业是养蜂并采蜂蜜。

第3座房屋属于伦达耶(Lundayeh)族,伦达耶族居住在河边,捕鱼为生,并以鳄鱼宗教信仰,在屋外可看见修剪成鳄鱼形状草皮及刻有鳄鱼图案的石头,屋内并悬挂有鳄鱼头骨,这座屋子的另一特色是有「空调」,只见向导把屋顶往上一推,就有凉风吹入。

▲伦达耶族的屋子(左图)。伦达耶族屋外修剪成鳄鱼形状的草皮。

伦达耶族也擅于用树皮和搓绳制作各式物品,屋外有个亭子,示范他们处理树皮和搓绳的方式,工作人员身上所穿的背心是以波罗蜜树皮制成,打猎及打仗时能抵挡吹箭

▲将屋顶往上推,就有凉风吹入,形成屋子的「空调」。

▲示范搓绳,工作人员身上所穿的背心是以波罗蜜树皮制成,能抵挡吹箭。

接着进入巴夭(Bajau)族的屋子,早期巴夭族从菲律宾来到沙巴,主要产业是生意来往,信仰伊斯兰教的他们如今已是沙巴第2大原住民族群。屋子中最特别的是色彩缤纷的布幕,屋内摆设有婚礼时的布置,还有祈祷房。

▲巴夭族房屋内部(左图),中央有台阶处就是婚礼时的布置。

▲巴夭族房屋内的祈祷房。

压轴的是毛律(Murut)族的屋子,毛律族过去有猎人头的习俗,不过现今已完全禁止。这时就是参观前所选出的队长登场的时候了,队长需和毛律族领导者互相搭肩,报告姓名和进入屋子的目的,毛律族领导者还会故作玄虚地看看游客身上的物品是否像是武器,游客通过「检查后」,就会被欢迎进屋。

▲毛律族的屋子。

毛律族的房屋中央有个竹制的摇晃平台,虽能摇晃,不过固定地很坚固,工作人员会示范在平台上摇晃并跳高,拿取挂在屋顶下方的物品,这是毛律族人祭典、结婚或打猎归来后的庆祝活动。示范结束后,游客也可以尝试一下,跳起的时机必须掌握好,才能跳到最高处。

▲在平台上摇晃并跳高,这是毛律族人的庆祝活动。

整个园区参观结束后,就是欣赏原住民舞蹈表演的时间。走过一遭马里马里文化村,对沙巴原住民的认识也多了一些,虽说记者已介绍原住民房屋和族群的主要特色,不过仍有许多细节碍于篇幅而无法细述,还是建议读者亲自一游,特别是多与向导、工作人员互动,比起只是单纯欣赏建筑,这样对沙巴原住民会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马里马里文化村的原住民舞蹈表演。

更多马里马里文化村旅游讯息,详见沙巴旅游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