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来了 台湾百万企业迫切危机在皮衣老黄、苏妈之后
仁宝邀集34家供应商代表齐聚一堂,宣示减碳的决心,这可能是今年最大规模的供应链减碳誓师大会。(图/远见提供)
10月,欧盟碳关税(CBAM)启动,宣告碳有价时代来临,冲击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台湾企业;紧接着,美国针对进口货品征收碳关税的「清洁竞争法案」(CCA),也蓄势待发。这场势不可免的全球碳关税大战,将重塑全球经贸。不少企业积极买碳权,但内部减碳行动,才是永续之道。为此,台湾龙头企业化被动为出击,纷纷成立「1+N」供应链减碳团队,带着上中下游协力厂商绿色转型!
一场台湾制造业的宁静革命,正在悄悄渗透。这场革命,至少投入疫后特别预算109亿元,近800家企业大动员,相关公司的市值加总至少六兆新台币,并牵动成千上万人思索如何「告别碳焦虑」。
它兹事体大,却有个拗口的名字:供应链减碳。尽管如此,这个现在听来很陌生的「减碳术」,日后将如ERP、云端、灯塔工厂等名词,令业界琅琅上口。
大厂领军拚减碳,积极打造绿色供应链
镜头,先聚焦在2023年9月13日下午、台北维多丽亚酒店的三楼宴会厅,只见仁宝电脑总经理翁宗斌看到电子业的老朋友们陆续到来,笑得合不拢嘴。
群创光电总经理杨柱祥、可成发言人侯乃凤、杰力科技董事长李启隆、国巨业务副总郑启聪等「零组件群雄」齐聚一堂,都是为仁宝这场「ONE+N电子供应链净零加速宣示大会」的活动助阵,齐声宣示完毕后,便将由仁宝带头,利用两年的时间,携手供应链一起减碳。
类似的净零誓师大会,先前至少办过三场了,而且都是不同产业。
像是中钢集团,8月29日在总部大楼会议室举办「以大带小,价值共创」讲习活动,邀请下游客户凝聚低碳转型共识,总经理王锡钦亲临致词。
同一天,半导体大厂家登精密也带领30家供应商,宣告齐步迈向低碳新时代的决心,董事长邱铭干亲自上阵。
还有工业用纸龙头正隆,也在5月举行「正隆1+N碳管理示范团队」启始会议,携手20家上下游伙伴,一起摸清各自的碳资产家底。
「整个制造业真的动起来了,」资诚创新咨询董事陈世祥赫然发现。专业辅导企业低碳转型的他注意到,今年第二季开始,大厂带小厂推动供应链减碳,正形成一股风潮。
台股市值第一大的台积电、世界最大电子代工厂鸿海、正在冲刺AI伺服器的广达、台股「千金俱乐部」的纬颖,还有台泥与亚泥两大水泥业龙头、鞋业代工宝成、石化业奇美实业等族繁不及备载,皆仿佛化身「减碳狂魔」,积极打造绿色供应链。
节能不只环保,更攸关企业兴衰存亡
风起云涌的原因,前有拉力后有推力。
拉力,源自有愈来愈多企业,面临国内外愈来愈严格的碳排放约束。
例如,2023年10月1日起试行的「欧洲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就像悬在台湾制造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令业者置身在永远存在的威胁中。紧接着,美国一个类似CBAM、针对进口货品征收碳关税的「清洁竞争法案」(CCA),也正蓄势待发。
这场势不可免的全球碳关税大战,即将重塑全球经贸格局。而台湾,必须因应「不减碳就没订单」这个国际共识。
推力,则是政府提拨公务预算和特别预算,刻意针对供应链减碳提供补助,简称1+N计划。
若将CBAM和CCA绿碳比喻成棍子,政府补助就像胡萝卜,两者恩威并济、软硬兼施,刺激大厂带着上中下游协力厂商,一起减少碳排放。
「只是这棍子超大根,胡萝卜很小条,」致力于打造机车产业绿色生态圈的三阳工业发言人田人豪,以冷笑话的口吻说。
展望国际社会,全球已有1000多家知名企业,将低碳列为其供应链的「必须」,苹果(Apple)、沃尔玛(Walmart)、IKEA、戴尔(Dell)等,均已要求供应商测量并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
趋势风行草偃,这些国际客户的台湾第一阶供应商,早已相应做出净零的承诺,到了现在这一波,便是再往外延伸至第二阶、第三阶,让供应商的供应商的供应商……齐来减碳。
供应链拚减碳。(图/远见提供)
供应链拚减碳。(图/远见提供)
以大带小、绑订单,供应商意愿更高
那么,为何是一家大的领头企业,带领众多小的供应商?
陈世祥观察到,过去三年的疫情和地缘政治,供应链遇到缺料、断链的震荡,如何再把中心厂和供应商之间的连结性绑得更紧?「碳」刚好是一个契机,再重新打造整个生态系。
「某种成分也有一点push的力量,」供应链减碳趋势的「造势者」之一、经济部工业局局长连锦漳点出另一个关键,若是中小企业以单一个案形式减碳,很可能「做一做就不做了」,不容易长期坚持:「做减碳,一定要有经验的人来带。如果是中心厂来要求,又跟订单挂勾在一起,供应链的意愿会更强。」
连锦漳正不遗余力推动「以大带小」,曾当面邀请台塑资深副总经理梁世昌,并致电台塑执行副总经理黄金龙,诚意满满。
强化减碳意识,俨然成了产业界当下显学。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简又新曾与逢甲大学合开企业永续管理师证照培训班,公告不到十秒钟便满员,可见需求有多么强烈。「现在,是企业大学习时代的开始,」简又新说。
1+N碳管理示范团队。(图/远见提供)
镜头,再横摇转到台中丰原一家位于巷弄中的铁工厂,半人高的工业风扇呼呼吹风,地上散落着钣手和铁片,四、五位穿着制服的工人,正在抛光打磨。
这是成立30余年的添鼎兴业,专业生产工具机的伸缩防尘盖,客户之一,正是以制造减碳工具机而独树一帜的永进机械。永进二代陈伯佳和添鼎二代王彦霖,积极响应工业局1+N计划,以永进为主导厂商,组成「1+18」的低碳化专案。
型男装束的王彦霖,穿梭在U字型的生产动线上巡视,其中一台机器还罩着塑胶套,显见很新很宝贝,这正是「1+N」计划中添置的减碳新利器。
「经过碳盘查,我们耗电量最多的是制程,占40%的碳排,」王彦霖说,因此,减碳的关键在于优化制程,新买的光纤焊接机,可以减少一个研磨的工段,用电量和消耗品双双变少,不仅减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预估还可减少10%的碳排放。另外,原本的柴油堆高机也要换成电动堆高机。
「感谢永进总经理陈伯佳,愿意帮我们这些供应商,支持我们做转型,」王彦霖说,光纤焊接机要价116万元,电动堆高机两台250万元,幸好利用1+N,申请到三成左右的补助。鲜有人知,永进在减碳案中,将自厂应有的补助款全数「让利」给供应商,陈伯佳的大方之举,令「小老弟们」感佩不已。
走上位于二楼的添鼎办公室,王彦霖打开75吋大电视,秀出近期碳盘查的成果。资本额1700万元的中小企业,做高深的碳盘查到底难不难?「还好,你搞懂就快很多,」王彦霖说,1+N会请专业人士来上课,并提供盘查的表单,厂内设备名称、耗电功率、运转时数等一一填入:「就跟着老师做。」
这证明供应链减碳风潮中,资讯化无疑是减碳的「好麻吉」,借由资通讯工具,将能有效进行碳足迹的盘查分析,侦测出真正的排碳热点。
中小企业也加入减碳行列,是制造部门净零的关键。图为参加「永进1+N」的供应商、添鼎兴业的生产现场。(图/远见提供)
低碳化+智慧化,数据管理提升效率
「低碳化与智慧化是双生子,」2023年9月26日升任产业发展署署长的连锦漳一言以蔽之,若再加上物联网、人工智慧、区块链、云端服务等数位科技,可协助企业更有条理地减少能源消耗与抵销,打造绿色供应链。
参与1+N、宣示每年节电1%的南茂科技,也将在工厂设置独立电表,并引进本土厂商开发的大数据分析工具,以提升能资源管理效率。「正确的数据且透明,是碳管理的开始,」南茂科技执行副总经理蔡灯岳说。这也能协助理清碳盘查中最困难的范畴三。
计划花1.12亿元投入1+N的中华汽车,同样基于资讯化思惟,要制作厂区电力平衡图,针对生产线上的「排碳大户」精准治理。
「一定要聪明减碳,」中华汽车总经理陈昭文说,等到厂区电力平衡图做到一定的成熟度,也会无私分享knowhow给供应商。
其实,很多中小企业对减碳一事裹足不前,原因之一在于担心做制程减碳时,这些减碳措施会影响原本安排好的生产进度。对此,台积电资讯技术及资材暨风险管理资深副总经理林锦坤,以台积电减碳为例给出解方。「晶圆厂为达成减碳目标,在导入低碳替代原材料或改善制程前,应该先进行评估、工程实验及产品认证等程序,以确保产品品质及生产进度不受影响,」林锦坤说。
总观1+N主题式计划,制造业以大带小展开低碳转型,横跨电子业、钢铁业、纺织业、水泥业、造纸业、橡塑胶业、陶瓷业及运输工具制造业等十大产业,涵盖层面相当广泛。
只是根据统计,制造部门在2021年的总碳排,占全台排放量的52.92%,竟比前一年成长1.78%。
由此可知,这不仅是迫切的危机,更证明制造业供应链「向绿而生」,已刻不容缓。
本文作者:邱莉燕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0月号448期》)
《远见杂志10月号4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