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了半世纪的一部奇缘之书──沙冈的《六甲之冬》

《飘》的剧情在〈六甲之冬〉中出现三次,贯穿全书。图为改编成电影的《乱世佳人》剧照。(本报资料照片)

《六甲之冬》(平装)初版于民国五十九年,距今已有五十二年,小说中贯穿着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飘》一书。(本报资料照片)

《六甲之冬》(平装)初版于民国五十九年,距今已有五十二年,小说中贯穿着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飘》一书。(本报资料照片)

《六甲之冬》共收沙冈的七个短篇小说,其中作为书名的〈六甲之冬〉,长达四万五千多字,一般说来,已是一个中篇小说,如果单独出版,或许更易引起读者注意。

这本小说集,初版于民国五十九(一九七○)年,至今出版已长达五十二年之久,由老牌三民书局印行;幸亏三民书局仍在,隔了半世纪,还能买到,作者虽已辞世四年,他在地下有知,一定感谢三民书局,让《六甲之冬》成为长寿之书。

此书当年基本定价仅一元二角五分。我购得时以定价七○元九折优待,只花六十三元新台币,真是便宜之至。

五十二年前出版的这本书,无序,无后记,也无作者写作年表,只在书封后,附了一张作者小照,旁边有五行字──沙冈(本名沙玉华)。一九二五年生。江苏江宁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现任铨叙部司长。

隔了五十二年后,来谈沙冈之书,人们一定以为我要谈的是法国女作家莎岗,她在文坛赫赫有名,压过我国沙冈,到底两人有何相异之处,不妨把沙冈与莎岗比一比:

法国女作家莎岗,名气响亮,而我为何要将沙冈的名字,放在莎岗之前?因为我国沙冈年纪比法国莎岗大了十岁。

我国沙冈生于一九二五,卒于二○一八,享年九十三岁。

法国莎岗生年为一九三五,卒于二○○四,享年六十九岁。

所以,我的推论是,法国女莎岗之书进入台湾之前,我国沙冈早已使用沙冈笔名多年,他在五○年代初就有短篇在各大报刊杂志刊出,且于七○年代就出版了单行本,一九七六年又在正中书局出版《沙冈短篇小说选》,等到法国莎岗以《日安.忧郁》、《微笑》横扫台湾文坛时,我国沙冈并不愿自此放弃他原先的笔名,于是莎岗和沙冈并存,但我国沙冈后来与翻译家妻子邱慧璋移居美国乔治亚州,自此隐姓埋名过着隐世生活,台湾读者也就很自然的把我国沙冈忘了,尽管沙冈的〈六甲之冬〉当年刊于林海音主编的《纯文学》杂志,且赢得写《旋风》的老作家姜贵赞誉,仍然敌不住时间的无情,时间可以使一切荣光和风华被遗忘,遗忘如尘沙,最后的结局无非都像风,一切的一切全飘走了,吹散了。

〈六甲之冬〉是一篇难能可贵的抗战小说。以民国三十三(一九四四)年「桂柳会战」(八月~十二月,广西和贵州战役)为背景,地点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边的六甲镇。

故事展开于衡阳失守,日军兵锋所至之处,高达三十万的难民沿着铁路从湖南进入广西,小说主人翁赵志刚和苏生,正是坐着这列军运与难民混合组成的列车,沿着打狗河河谷开到了六甲镇,准备折入凤凰山区,而后进入贵州高原。

〈六甲之冬〉具备一切好小说的质素,它有激荡人心的时代背景,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小说充满张力,全篇分为九节,第一节为序幕,一列在山间行进中的火车上,正有人在舖位上读着《飘》──这部后来改编成电影《乱世佳人》的《飘》,在〈六甲之冬〉出现三次,贯穿全书,具有象征意义。

《飘》的原书名(Gone with the Wind)──《随风飘逝》──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故事:战争进行中,家园和人的一切希望均被毁灭了,小说女主角郝思嘉,是一个勇敢女人,当爱情、亲情全失去后,她已一无所有,但郝思嘉胸中的希望永远不死,她会说:「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六甲之冬〉三次出现《飘》,作者沙冈在面对因战火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当然有一种落叶飘荡之苦,但他不能熄灭心中的希望,总盼望战争结束,胜利到来,更有意思的巧合是,一九九○年他和《双重人》(杜斯妥也夫斯基)、《愚昧人生》(纳布可夫)译者的妻子邱慧璋选择移民的地点竟是美国乔治亚州,而乔治亚州正是小说《飘》的背景地点,《飘》以一八六一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写乔治亚州的塔拉庄园郝思嘉一家人的故事,父母是爱尔兰移民,她还有两个妹妹,一家人原先过着平安、快乐的日子,但战争一来,所有的一切全改变了。

〈六甲之冬〉,同样也因战争改变了一切,故事在六甲车站展开。原来衡阳失守,各地难民以及退守的部队,都拥挤在六甲镇四周,而且沿路的大小列车都聚集着难民,连火车的车顶上也攀满了人,已经到了进退失据的地步,火车一时开不动,大家只好在车站里外,以及整个六甲镇流窜,赵志刚和苏生上尉在车上睡了一夜,不得不下车透透气,走没多久,一阵听起来经过压抑而后又断断续续像针尖般刺激着他们神经的哭声远远传来,沿着铁道在七、八十公尺的地方,一棵孤立的野桑树下,一个穿黑衣的女人正伤心的哭着,旁边有许多旧坟,而她哭着的显然是一座新坟。

这个穿黑衣的女人,第二天当赵志刚和苏生在渡河口漱洗完毕时又遇到了,她的名字叫柳雪芹,江苏人,上海保卫战起,他们一家四口便逃离家乡,父亲在南昌时被日本轰炸机炸死,然后和母亲哥哥辗转逃到桂林,哥哥找到了事,她在梧州广大读书,暑假时间回到桂林,不料局势又变,再度开始逃亡,准备逃到重庆去投靠舅舅,而那时沿着黔桂铁路,霍乱流行,哥哥虽非死于霍乱,但不幸还是在逃难路上死了,她的母亲因而也急病了。

赵志刚和柳雪芹母女就这样像水面的浮萍偶然相遇,又因为一条鱼把他们的命运拉扯在一起。

为什么说起因于一条鱼呢?

兵荒马乱的逃难岁月,人人营养不良,要吃饱就不容易,怎么可能还想吃鱼吃肉?

生于民国十四(一九二五)年的沙冈,卢沟桥事变日军侵略我国时,沙冈只有十二岁,后来他进入中央陆军官校,一定是逼于形势需要──战争年代,身为男子汉,不保卫自己的国家,要谁来保卫呢?

〈六甲之冬〉的背景是民国三十三年,那时作者已经二十八岁,刚从官校毕业不久就进入战场;所以这篇小说无疑的就是作者自身的一段实战经验。

在广西六甲附近,军人和难民挤在火车站附近,是一幅活生生的战火浮生录和难民流亡图──由于火车一节一节的加上去,终于像老牛破车无法动弹,这篇小说,要描绘的就是战时的惨状。作者借着男主角赵志刚和苏生暂时借住在倚山而建一个小村庄的陈姓人家,其他战士也分散开了。大家都等着列车能继续往前开动。

四十多岁的陈姓屋主是本地人,他参加过长沙会战,因负伤而逃回老家,由于在军中待过,愿意接待军中弟兄,他有妻子和一双儿女,生活单纯,村庄旁有河,河里有鱼,老陈有捉鱼的经验,经过三人的努力,捉到了河里的几条大小鲤鱼,故事继续舖陈,几乎都和捉来的鱼有关。

除了自己吃,他们也送到「墟场」去卖。

所谓「墟场」,指的是广西当地蛮子的「市集」,战争年代,大家都穷,「市集」到了后来变成难民和蛮子以物易物之处。赵志刚的鱼虽卖得了钱,他仍然将钱拿去送给了坐在车站旁的一对母子──一个在奶孩子的憔悴少妇,在她臂弯中抱着瘦弱的婴孩,赵志刚会把好不容易获得的钱捐出去,是因为第二天再看到那对逃难夫妻,原来他们的婴儿已经死了。

另外一次,赵志刚又看到了那个曾在坟场上为了埋葬哥哥哭泣的黑衣女人,以及女人身旁病重的母亲。

这回,赵志刚将苏生另一次捉到的鱼送给了她。

都是鱼。小说靠着一条条的鱼,作者一一为我们介绍了小说里其他的人物──王胖子,那对逃难的夫妻,还有他们死去的婴儿,以及后来小说着墨较多的柳雪芹。

小说最动人之处,是从第六节开始,传来日本人正朝金城江渡河而至,幸亏车队正式通行,部队和难民均可搭车前往贵州,但赵志刚不舍将柳雪芹以及病重的柳母丢下,他决定暂时留下来陪柳氏母女。七、八两节更是写得至情至圣,真是一段「乱世佳人」的情节,故事结尾急转直下,他们逃不过命中劫数──日本兵仍然发现了他们,在这样的荒郊野外,居然还有美丽佳人,日本兵怎会放过,而赵志刚当然不忍心,雪芹被日本兵欺凌,奋不顾身之下,作者不忍续写,到了第九节尾声,时序进入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初,黔南反攻开始,五月十九攻克河池,残败的日军退到金城江以南去了,苏生日日想着老友赵志刚在六甲不知安危如何,没想到只见到了老陈,老陈告诉苏生,赵志刚和柳氏母女三人全被日本兵杀害了。如今只留下一本沾着血渍的《飘》,原来当时柳雪芹正读着《飘》,日本兵想强暴柳雪芹,赵志刚奋勇救柳,被另一个日本兵的刺刀刺死,鲜血一滴,刚好飞沾到《飘》的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