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太浓 中南部空污慢性病死亡率最高

国卫院研究发现,2007年到2017年,国内PM2.5浓度从31.7微克每立方米降到21.47,降幅超过1成,全台各县市「可归因于PM2.5的慢性疾病死亡比率」包括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中风等,皆有因此下降,东部最优,普遍低于西部,而北部又低于中部和南部。

以肺癌来说,2007年「可归因于PM2.5的慢性疾病死亡率」全台平均为26.11%,各区分别为东部22.8%、北部26.4%、中南部30%;到了2017年全台平均降为21.85%,东部降至最低19.2%、北部22.8%,中南部虽有降但仍达26.4%,高出平均;至于中风,也是南部最严重。

台湾健康空气行动联盟研究员赵慧琳分析,高碳排、高污染的钢铁、石化产业及化石燃料电厂多集中在中南部,例如台中设有中火、六轻设址云林、高雄有中钢、石化产业,加上台积电往台中、台南、嘉义、高雄等县市扩张,其用电需求使燃煤发电的电厂无法尽早除役,致中南部PM2.5浓度下降幅度没有北部来得好。

台湾健康空气行动联盟统计环境部手动PM2.5测站2023及2022年数据,发现新北市2023年PM2.5年均值为11.83微克每立方米,相较2022年恶化1.42微克,幅度达13.6%;台中市2023年PM2.5年均值为15.02,较前一年恶化3.45微克,幅度更达29.9%;云林县2023年PM2.5年均值为21.39,较前一年恶化3.31微克,幅度达18.3%,显见PM2.5恶化程度,南北有很大差距。

赵慧琳强调,PM2.5伤害肺、眼睛、皮肤等多个人体器官,更会增加致癌风险,呼吁环境部与经济部正视并改善。环境部大气环境司长张顺钦表示,挥发性有机物有助PM2.5形成,其中车辆、石化炼制厂较容易使其逸散到大气,未来会加严管制不同特性的排放源,改善中南部空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