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大突破!首度完成无人机大气垂直观测 找到西半部空污凶手
近年来中部空气污染问题,受到大众的重视,中央气象局、环保署与中央大学大气科学系携手,首度在田中气象站完成连续48小时的无人机垂直观测,将现有的二维大气观测提升到3度空间的立体观测,找到海风将污染源输送到陆地,导致西半部空污攀升的直接证据,完成国际间少有的突破进展。
▲气象局今举行无人机观测记者会。(图/中央气象局提供)
台湾的地形复杂多变,详实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对天气预报作业、掌握污染物及扩散分布更显重要,然而目前由于传统高空观测作业仪器的普设限制及观测时间间隔与垂直解析能力不足,使小区域气象预报的发展受限。
为解决大气边界层资料缺乏的问题,气象局今年与环保署及国立中央大学大气科学系携手合作,尝试利用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搭载各式感测器,进行台湾北、中、南各区的大气边界层垂直观测, 并于即将启用的彰化县田中气象站站区完成国内首次连续48小时每小时1次的不间断飞行观测实验,利用微感测器技术,收集大气边界层内高解析度的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气压及PM2.5等资料。
▲▼气象局谈无人机观测。(图/翻摄自Facebook/报天气 - 中央气象局)
在田中无人机的观测实验中,研究团队搭配环保署及气象局地面监测资料,提出以下科学论点,随著白天海风,来自海面水气含量较高的气团,伴随沿岸空气污染物往内陆传输。
受地形影响,气团容易累积在山麓区域,造成田中的PM2.5浓度上升,傍晚入夜后,因海风减弱陆风兴起,加上逆温层高度降至300公尺以下,气柱高度压缩后,PM2.5浓度持续增高,夜晚相对于白天,有更高的PM2.5浓度,持续到隔天白天,垂直对流启动,污染物才逐渐消散。
▲气象局谈无人机观测。(图/翻摄自Facebook/报天气 - 中央气象局)
中央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王圣翔指出,过去这些现象只能透过电脑模拟资料分析,并没有直接观测证据,在这次无人机观测后,就可直接证实这项理论。虽然无人机垂直观测已是趋势,但像台湾这样可以连续48小时进行垂直观测,在国际上非常少见。
气象局组长李育棋表示,这项技术除掌握大气边界层结构发展之过程外,更能完整解析台湾局部环流特征,并取得PM2.5在不同时空中的垂直分布情形,有助于了解空气污染物的分布与扩散状况,进而应用于未来的气象及空气品质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