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非遗资源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遗周上,千人手绘蜡染千鸟图。 余光燕 摄

5月15日,为期9天的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丹寨县万达小镇开幕,现场热闹非凡,游人如织。

“小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人民热情、民族风情浓郁。丹寨的非遗项目鸟笼,我花了一个下午时间学习和制作,小鸟笼快完成了。”在丹寨万达小镇,江苏旅客蒋孟舒一边体验鸟笼制作,一边高兴地说。

万达小镇里,展出了包括蜡染、刺绣、剪纸等近百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供游客体验、参观。同时,向游客展示包括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活动丰富多样,小镇到处都有非遗文化,非遗渗透在游客吃、住、行、游、娱、购中。”蒋孟舒说。

万达小镇以苗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苗侗文化为内核,融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小镇建筑体现本地苗侗文化,引入丹寨7个国家级、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业态中,非遗产品占比超70%。

“非遗+旅游”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已经多次在丹寨上演。2020年10月,丹寨万达小镇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据统计,非遗周举办期间,丹寨万达小镇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88%,实现营业收入276万元,同比增长18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亿元。

非遗巨大价值正被黔东南一步步挖掘,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让丹寨万达小镇、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从江沙苗寨等成为非遗网红旅游持续火爆的打卡点。今年1到4月,黔东南州接待游客达3300万人次,其中,非遗旅游占60%以上。

作为非遗宝地,如何利用和开发好这些珍贵资源,做到文旅资源“互存互融、相促发展”,近年来,黔东南州一直在探索。

“非遗+品牌”优化旅游产品供给。为推动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协同发展,黔东南结合银饰、刺绣、蜡染、芦笙竹编民族服饰等非遗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非遗企业,打造一批知名非遗旅游商品品牌,初步形成贵州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等一批著名非遗企业。依托丰厚的非遗资源,黔东南成功打造出“舞水云台”系列民族工艺产品、“蝴蝶妈妈”系列家居产品、黔森源竹编系列手工制品、思州石砚、亮欢寨酸汤、丹寨国春银饰宁航蜡染、石桥黔山古法造纸、苗族泥哨、侗品源蜡染、珠瑶瑶浴等非遗系列品牌。

“非遗+景区”创新文化旅游体验活力。黔东南积极探索以“非遗体验”为核心驱动力,创新文化旅游体验新活力,不断满足游客文化体验需求,发展景区业态新模式。目前,侗族大歌、侗年体验、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蓝靛淀染技艺、苗年体验、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飞歌、苗族芦笙舞、银饰锻造技艺、刺绣、蜡染等非遗元素和产品已经成为州内西江苗寨、岜沙苗寨、肇兴侗寨、镇远古城、丹寨万达小镇等重点旅游景区的核心吸引元素。

“非遗+节庆”凸显原生态民族旅游特色。以举办舞龙嘘花、苗族姊妹节、苗年、侗年、独木龙舟节、仰阿莎文化艺术节、侗族大歌节等非遗和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为契机,以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为载体,积极打造凸显民族旅游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吸引海内外涉旅企业和游客广泛关注和参与,撬动全州文化旅游市场。

“非遗+研学”彰显文化旅游新魅力。黔东南州结合非遗资源优势和流布点分布情况,评选、公布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展示中心(基地)、非遗传习所。依托非遗场所,串点连线,开辟非遗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非遗研学旅游,即保护传承、宣传展示民族文化,又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依托丰富、优质的非遗资源,依托非遗传习基地、扶贫就业工坊等,推出“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两条精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节气农事、传统饮食制作、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服务类产品,积极促进非遗与旅游“联姻”、与脱贫“连线”,让非遗释放活力、尽显魅力。

近年来,非遗资源已经成为黔东南州旅游业重要元素,成为推动黔东南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州旅游业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16年至2020年,接待游客4.83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3.05亿元。2017至2019年,通过旅游扶贫九项工程三年带动15.56万人脱贫。(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