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半導體/碳化矽帶動電動車效能新突破
「车载碳化矽技术解决方案」已导入本土元件制造、模组封装及系统业者,有助于带动台湾碳化矽功率半导体产业发展。
【撰文╱赖宛靖】
电动车是净零运输的主流,要减碳还要兼顾续航力,碳化矽(SiC)技术成为焦点。工研院发展「车载碳化矽技术解决方案」,提升功率密度,有效减轻车辆重量,让车辆更省电,延长电动车续航力,降低驾驶者的里程焦虑,期能在车辆电动化时代,延续台湾车用零组件产业的竞争优势。
「全球电动车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随之而来的是充电需求,开始出现充电基础设施不足、抢充电桩的现象;想解决驾驶们的里程焦虑,就须提高充电效率及减轻车重。」工研院电子与光电系统研究所组长张道智表示,电动车的电池模组、电动马达及相关控制系统都很重,为安全承载电池与马达,车体结构也需加强,一般电动车比燃油车重高出20%到50%,连带影响续航力。」
碳化矽具高效率、高耐压、高温稳定性
碳化矽是种宽能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能在高电压、高温的操作环境下保持稳定,尤其适用于高功率转换器等功率元件。碳化矽的热导率是传统矽基材料的2至3倍,散热能力更佳,更能提升元件性能和可靠性。相比传统以矽基半导体为主的功率元件,具备高效率、高耐压、高温稳定性等优势,是电能转换效率提升的关键。
张道智进一步解释,「电动车的电池输出的是直流电,而马达使用的是交流电,传统的绝缘闸极双极性电晶体(IGBT)的转换效率约为95%,损耗5%;碳化矽则可将转换效率提升至97%,降低能量损耗,也减少对散热装置的需求,可减轻车重、提升续航力。」
碳化矽的优势显著,但其发展仍面临挑战。首先,其长晶较传统矽晶体慢,且需在2,500˚C的高温环境下,大大提高制程复杂度与成本。再者,碳化矽晶体的生长过程中,难以即时观察其缺陷,使得缺陷控制成为一大挑战,也进一步推高碳化矽的价格。此外,市面上碳化矽可靠性数据相对有限,需要更多实际应用和测试来验证其长期稳定性,也是目前业界未全面采用的主因。
相比传统以矽基半导体为主的功率元件,碳化矽具备高效率、高耐压、高温稳定性等优势,是电能转换效率提升的关键。
减轻整车重量 延长续航力
工研院专注于电动车核心技术,特别是马达驱动、车载充电和充电桩系统,开发完整的「车载碳化矽技术解决方案」,将碳化矽技术应用于高功率模组、马达驱动器与车载充电系统中,打造更轻量且高效的「心脏」系统。数据显示,将马达驱动器从传统的矽基元件转换为碳化矽元件装置后,体积可缩减50%以上,降低的车重直接回馈在省电,延长续航力、降低里程焦虑。
此外,工研院采用创新的散热技术,将传统的散热鳍片设计改良为水浪状流道结构,使散热效率提升10%至20%。不仅减少散热装置的面积,还缩小马达驱动器的体积,进一步优化车内空间,实现更有效的电控系统配置,机电整合后比传统分散式系统又可再节省10%以上的电能消耗。碳化矽的高操作频率,也使其在高达50kHz甚至上百kHz的情况下运行,远超过矽基材料的20kHz,系统所需被动元件减少,使整体体积进一步缩小。
「然而,高频操作也容易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引发电磁相容性问题」,张道智指出,为应对这些挑战,工研院在功率模组中加入感测元件与电磁干扰抑制元件,并使用烧结铜取代传统的烧结银,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延长车载电力系统的使用寿命。
技术突围助台湾进军国际
2023年,欧盟联合多家一线(Tier 1)汽车制造商和二线(Tier 2)半导体公司,组成研发联盟,致力于提升碳化矽功率半导体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目标将电动车电力系统寿命从现有的5年延长至15年。工研院在元件与功率模组寿命预测技术上拥有丰富经验,也获邀参与该计划,显示台湾的技术实力逐渐受到国际重视。
张道智强调,虽然台湾在车用半导体的起步较晚,但在电动电力系统关键零组件上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此外,许多关键技术仍掌握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大厂手中,但凭借创新设计,台湾正逐步突破这些限制。例如,工研院针对电动车行驶中的震动问题,设计出创新的弹片设计,有效减少功率模组内部的应力,提升其耐用性,这项技术已申请专利并获得多家国际厂商的肯定。
碳化矽技术的突破,让台湾在电动车零组件领域实力大增,未来在全球电动车市场中将占有更重要地位。工研院的「车载碳化矽技术解决方案」不仅是台湾技术力的展现,更有机会指引未来电动车技术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