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AQ/真正动手做才会带来新的想法

图、文/RAPAQ POINT

「自己从小就是个小Maker,喜欢组装玩具乐高,甚至也会自己拆解和修理家电。其实动手做的乐趣,就在于对一件事物的了解越深入,完成的成就感也越大。」「Layer One」执行长李曜任说。

他在大学就读建筑系时,因作业需要,第一次接触到3D列印机。之后不论是于英国设计研究所、或是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也经常运用此项技术,渐渐玩出兴趣,从此开启了预想外的另一职涯道路。

▲3D列印原理,如同将印表机墨水换成喷出后可硬化材质,除了前后、左右的列印,另外加入了向上堆叠的三维应用。

2013年推出的「ATOM」3D列印机,三角形Delta型态个性外观,相较于传统的厢型,不论在视觉或实际空间上,皆大量减少体积的占用。拜访工作室当天,团队成员几乎人人桌上站有一台运作中的ATOM,简练的工业线条、兼具未来感的性格造型,无违和融入充满专业氛围的工作场域

▲采访当天,工作室约有八、九台ATOM正在运作,主要是用来作打样的测试

Q1:什么样的机缘下,决定投入研发3D列印机「ATOM」系列?李曜任(以下简称李):单纯因为好玩。自己拥有的第一台3D列印机,就是从美国购入的「MakerBot二代」,当时仍是一种新颖的应用,单价高,买来的运费加关税就花了快十万块。但是使用过程十分有趣,加上许多Maker都会在网路上讨论「如何自己打造一台3D列印机」,才会在接设计案之余,尝试动手做。

像第一台ATOM的零件,就有一半是自己从MakerBot印出来;剩下的金属素材,则是到台北市兴城街采买。在这过程中,我同时会在网路上分享进度,渐渐观察到社群的聚集,当做到第三台的时候,媒体也开始报导相关议题,这才觉得好像有这块市场。

▲Layer One不定期于工作室举办ATOM组装工作营,此为团队特制票券

Q2:相较于其他的3D列印机,「ATOM」的特色为何?李:我们会比较从一个商品角度考量。第一是视觉上的设计,Open Source组装的物件,有时会有不完整的拼凑感,因此在零件接合等细节的处理相对重要。接着是功能性的提升,像是加强喷头精准度、提升列印速度⋯⋯等,我们下了许多功夫钻研

▲「团队伙伴的个性,都是事情还没想透彻、手就已经开始动作,直接去做才会有想法跑出来。」设计师李曜任说道。

至于「自行组装」的品牌核心价值,则体现于组装说明书中。像我是因为兴趣踏入这个领域,摸索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最后的成果十分有趣,所以才决定将自身经验系统化的整合给使用者形塑出如同小时候组模型时,有步骤可循的有趣体验

Q3:为何如此重视「自己动手组装」的体验?李:其实就是亲身经验,当初买那台MakerBot二代回台湾,所费不赀,理论上应该是件成熟商品,但我却花许多时间修理、调整。与其像我这样辛苦的摸索,不如从零件开始交给使用者,让他们依循有脉络的整合步骤,边做边学

同时,比起买成品,动手组装的学习、使用经验也相对较好。虽然成品一开始不需辛苦组装,但遇到状况时,不知问题的来源,最后还是必须上网查找、询问客服。那以品牌的考量,第一,我们没有足够人力支援客服;第二,大部份DIY组装的满意度相对较高,顶多反应零件需作更换,这也是在帮助延长产品的寿命。

▲当初第一个画出三角形Delta外观型态的人,他在开发的同时,李曜任也在台湾参考这些Open Source自己动手做。

Q4:不定期举办的组装工作坊,是否有一些与Maker交流时的有趣经验?李:我们的课程内容非常扎实,每次工作坊为期两天、共十四小时。第一天就先学习组装机器;第二天直接进入测试与应用。参加活动的,很多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比我们还要专业,他们时常会给予一些宝贵的建议。

最有趣的部分,是我从一个整合者的角度,采纳各方意见、把大家的需求放入ATOM。像今年推出ATOM2.0前,我们就先传送一些数据给第一代的高端使用者,请他们做测试,再针对回馈做一些改良,整合于第二代推出。然而在纷乱的讯息中,要兜起一个机器相对容易,但如何去芜存菁建立品牌,「整合」其实没想像中简单。

▲比起散布三角外观的概念,他更着重功能上的精度与视觉的美观,并将使用者体验摆在考量的最前端。

Q5:「Maker精神」对您来说有什么意义?3D列印技术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生活?李:对我而言,学一样东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马上动手做,不然一切都是空谈,不管你想的再仔细,都比不上边做边有新的想法跑出来。其实「Maker」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很多人早就有这样的精神,只是自己从未意识到而已。

3D列印技术,说穿了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花费时间。不过现在谈这些都还太早,当多数人家里都备有一台,自行列印比出门购买还要快、还要便宜,才有可能出现消费模式。以现况来说,目前还是设计、制造业界的需求量最大,可靠这项技术立即获得产值。唯有慢慢推向教育,当大家都了解也认同,才能走进生活之中。

▲Layer One未来的计划是开发软体、机械、以及介面操作的部分,希望让使用者体验更上一层楼。

李曜任 Lawrence LeeLayer One执行长,大学为建筑相关科系,于此领域工作四、五年,由于成熟建筑师的经验需要时间堆叠,笑称为追求刺激,转攻循环较快的产品设计。毕业于英国工业设计与创新的相关研究所,曾至北京「联想」工作一年,回台是计划中的决定,「ATOM」系列的推出则是意外。

Layer One今年七月新成立的「Layer One初品设计」,前身为「ALT Design」,鉴于组织结构重整以及诸多考量,决定将3D列印这块转移到新公司。品牌英文名称指的是如同3D列印时,层层堆叠最重要的基底,初品则富有同样意涵,带有初始物件之意。

Web. www.atom3dp.comTel. +886-2-2523-3233Email. info@atom3dp.com Ad. 台北市中山区民生东路二段122号2楼

想看更多RAPAQ POINT文章 请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