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水晶体要怎么选?眼科医师给了中肯建议
人工水晶体要怎么选?眼科医师给了中肯建议。(示意图/Shutterstock)
「人工水晶体」是近年医学科技发展进步快速的眼科医材之一,随着时代更迭,从古至今陆续推出了球面、非球面、单焦点、双焦点、多焦点和延焦点等多种人工水晶体,让白内障患者的选择愈来愈多元,也因此常有民众疑惑到底该选哪种?眼科医师朱智盟建议,在预算足够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最新款式。
●人工水晶体不断演进 带给患者 更多便利性
白内障的发生是由于水晶体的化学成分改变导致混浊、变硬,进而造成视力模糊、畏光、眩光、失去色彩鲜明度等症状。而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透过手术摘除水晶体,再植入人工水晶体来改善视力,不过由于人工水晶体的种类繁多,患者也因此产生选择障碍。
朱智盟医师指出,人工水晶体的种类差异是经历不同时代的科技发展而来,早在1980年代后期,医学史上就已经出现置换人工水晶体的成功案例,但此时的水晶体是属于硬式,直到1998年才出现软式水晶体。
朱智盟医师进一步说明,最早期的人工水晶体都属于球面设计,也是目前健保有给付的水晶体,价格实惠,符合资格的患者甚至无需自费,但缺点是容易产生影像扭曲、像差及色彩饱和度较低的状况,当时的传统白内障治疗手术伤口长达11mm,手术后还得住院1周。
直到2002年左右出现了淡黄色的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水晶体,影像解析度更高、不会变形、夜间视力较佳,还能过滤紫外线及蓝光,但此时的水晶体仍无法改善近视、远视、老花或散光等视力问题。
人工水晶体发展进程。(资料来源/朱智盟医师提供;图/NOW健康提供)
●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 人工水晶体款式推陈出新
时序推进到2006年,台湾健保核准自费人工水晶体的部分健保给付额,减轻白内障患者的负担,此时推出的水晶体更薄,缺点更少,也促成手术方式的改变,「超音波乳化术」因而诞生,让以往的大伤口切割手术变成仅2.2mm的小伤口,在清除白内障以后,水晶体改用类似打针一样的植入方式即完成。
然而,以往的单焦点水晶体功能开始让患者觉得不敷使用,部分老年人在手术后的老花度数反而加重,为了改善此问题,进而出现双焦点人工水晶体,可以看清楚近距离范围,也让想要阅读、做针线活的患者生活更便利。
2016年出现3焦点(多焦点)人工水晶体,手术需要高度定位在中心点,因此搭配最能精准定位的「飞秒雷射」,在植入后1个月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水晶体脱位,优点是可看得清楚远、中、近距离,还能同时改善近视、远视、老花等视力问题,缺点是夜间视力差一些,容易眩光或对比度较低,此外有黄斑部病变的患者并不适合使用多焦点。
上述这些水晶体都是以绕射原理制成,近年来也出现折射设计的延焦点(EDOF)人工水晶体,改善了多焦点的夜间眩光问题,但缺点是近距离的聚焦效果不如多焦点来得好,如有阅读需求者,就需要拿远一点或是另外搭配老花眼镜才看得清楚。
另有一款号称多焦段的人工水晶体,标榜有焦段阅读功能,结合绕射三焦及延焦(EDOF)功能,让患者更方便阅读。
●人工水晶体种类多元 医师建议挑选「以新科技优先」
无论人工水晶体的种类再 多,新式水晶体通常是从旧款设计的缺点改良更迭,朱智盟医师建议,在患者预算可负担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符合个人需求的最新水晶体款式,毕竟在植入后的几十年都必须使用所选的水晶体。
若是还在考量要采用球面或非球面、单焦点或多焦点的患者,就好像是在考虑要使用掀盖手机还是智慧型手机一样,要想恢复年轻的视力,就应该以新科技、新产品为先,术前也务必让医师检查、评估是否有其他眼疾或曾做过眼部手术,以确保手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