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中心 聚焦文化高度
1991年塞尔维亚以种族净化手段灭绝科索沃境内波士尼亚穆斯林的血腥历史还没有从法国人的记忆中抹去,塞尔维亚在巴黎的文化中心盼用文化改变国家形象面临困难重重。
中心文化专员维洛夫斯基(Milovan Virovski)庆幸地说,「还好我们有导演库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
确实,政治动荡不安时期,库斯杜力卡持续以政治、社会、文化为题材,在1990年代产出获得高度评价的电影,1993年他在美国制作「梦游亚利桑那」,并在1995年以「地下社会」2度获得坎城影展金棕榈奖殊荣。
不过,「地下社会」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详细描述南斯拉夫的历史,并以1990年代的冲突来结束影片,引起莫大争议,不仅因为部分资金来自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且被认为电影观点偏向塞尔维亚,是国家政策宣传机器,而他后现代主义的拍摄手法,也被批是政治虚无主义的表达。
战后,塞尔维亚文化中心百废待举,他们制定的第一个政策就是改变形象,希望以爱与和平的形象,重新让巴黎人接受,无论库斯杜力卡如何遭到部份法国知识分子的批判,但他是证明国家已走出战争,可以拍片可以谈文化的象征。
「要改变法国民众的既定印象很困难,但一定要有意愿来改变,并有包括政府财政在内的所有资源支持,以各种方式来尝试」,维洛夫斯基不讳言难度很高,但也喜见缓慢的变化。
塞尔维亚文化中心创立于1973年,获得巴黎市政府支持,租到庞毕度中心正对面的房舍。中心隶属于外交部,40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因为战争受到重创,最新的任务是要让外界「认识塞尔维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开启知识对话和艺术交流」。
维洛夫斯基说明中心一年举办的大大小小活动有近500项,但「要有可见度,就必须有高度」,欧洲文化的广度,让他们可以大力发挥,例如邀请欧洲其他国家的大师演讲,包括奥地利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杰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
从文学、哲学到历史考古或艺术,许多专题之夜都吸引巴黎人前来聆听。维洛夫斯基很自豪中心在知识层面规划的用心。
中心也与在法国攻读的塞尔维亚博士生和艺术家合作,他们可以提案,由法兰西学院院士主持评审会,经过评审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就可进行讨论会或是展演节目,中心希望借用他们的专业,以及他们与当地知识界的关系,扩展节目的丰富性和知名度。
维洛夫斯基表示,中心的很多节目都是和法国的各项艺文活动「一起呼吸」,并强调,「要紧紧黏着」这些艺文活动的组织规划,所以,从欧洲文学季、音乐节、摄影月、爵士乐节甚至参与古迹日、巴黎「白夜活动」等,中心都会积极参与,在其中规划出具塞尔维亚特色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