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巧慧/用科技让故宫零距离
▲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物驰名国际,翠玉白菜为镇店之宝。(图/视觉中国CFP)
文/苏巧慧
根据统计,国立故宫博物院2016年的参观人数,南院与北院合计共614万人。这个数据其实与大英博物馆去年的入馆人数690万相距不远,但若比较国际影响力,我们的故宫却是远远落后。
以现今最流行的社群媒体为例,去年一整年有近4,500万人透过数位接触方式,和大英博物馆取得资讯互动。大英博物馆的脸书,有130多万个粉丝,YouTube订阅人数超过5万人、Twitter与IG分别有131万和80万4千人追踪;反观故宫南院与北院的脸书,加起来只有13万个粉丝,YouTube订阅人数也仅有4,290人,至今甚至还没有Twitter、IG帐号。
过去,唯有亲临博物馆才能接触到文物,但如今,随着时代改变,大英博物馆透过直播、线上回答的方式,将老东西以新手法呈现,让民众不用亲身前往博物馆,也可以一探究竟,这也是大英博物馆社群媒体人数优于故宫的原因。故宫虽然近年来也逐步改善,但在内容的丰富性与互动性上,还有相当大的加强空间。
不仅如此,大英博物馆积极出借文物,增加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光是去年,就借出5,000多件文物,在英国国内170个地点以及100个海外城市展出。从以上数据来看,不论是数位沟通或文物交流,都可以感受到大英博物馆的积极性格,透过大量社群网路的服务,以及文物的下乡出海,完全且有效提高博物馆的能见度,也真正落实了文化近用权(Access to The Culture)。反观故宫,去年仅出借316件文物,只在国内的2个地点与4个海外城市展览,积极程度难以望其项背。
▲大英博物馆文物经常出借到国外展出。(图/视觉中国CFP)
事实上,透过公共化增加影响力的有利工具,就是「Open Data」。大英博物馆每周可开放2,000笔资料,目前已提供232万笔纪录;而故宫自2015年设立「Open Data」专区至今,将近两年仅提供了1,641笔资料,这个数字,仅占故宫总文物数的0.2%,这样的开放速度,当然远逊于大英博物馆。
综而言之,大英博物馆积极将文物的介绍、历史、展览资讯等,借由文字、影音、图像等各种方式,呈现在各种资讯平台上,并透过多元的出展模式,让海内外民众可以利用多种管道接触博物馆文物。这样的文化沟通,不仅拓展了大英博物馆文物的触及性,更大幅增加国际的文化影响力。
而台湾的故宫来客数虽已跻身世界博物馆前十大,但故宫文物的可及性却始终远不如海外知名博物馆。故宫,必须尽快加强公共化,让更多民众得以参与、享用资源,并应积极推动与国际的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台湾的故宫,除了要当一个世界级文物收藏的故宫外,更应成为一个贴近人民的博物馆,一个没有距离的故宫。
好文推荐
苏巧慧/「跑」出台湾的新经济!
苏巧慧/让台湾动起来!
●作者苏巧慧,来自莺歌、树林及新庄九里,目前为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委员,曾任超越教育基金会执行长,从中看见教育问题、社会问题,深知若要改变台湾,须从法制、政治开始。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