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ara:相对于《色戒》的翻译,我更倾向用《轮回》的本名

这是钟丽缇摘掉艳星标签的转型之作,以后很难再看到了!

欲望是什么?

欲望是人世间无法逃脱的世俗考验。

欲望是这个年轻的僧人即使闭关修行了三年三个月三周又三天之后仍然无法抗拒的人性之源。

欲望更是你明明知道它是个魔鬼想要拼命压制的时候,却发现已经被它的锁链死死锁住无法挣脱。

面对欲望,是去满足一千个,还是战胜一个?

这是个很宏大的人生哲学命题,几乎无法回答。

达世,这个从五岁就开始被送进寺院出家的喇嘛,他曾经毅然选择苦修,在一个不见天日的石窟里经历了三年三个月三周又三天的隔世修行后,被他的师傅和师弟们用磬声唤醒,随后被蒙着眼睛带出了悬崖上的石窟。

他被剪去头发和胡须,清洗了身体之后用马驮着回向寺庙,看见路边石头上刻着一句话:怎样让一滴水不会干涸?

这同样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答案就在石头的背面。

达世回到寺庙继续修行,然而三年多的苦行并没有让他获得内心的平静,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开始有了一些来自于身体本身和灵魂深处的俗世欲望和想法,他梦遗了。

苦修后的达世受到了温普利活佛的赏识,授予他宝贵的堪布学位,这种称呼是藏传佛教中主持授戒者的称号,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他的僧侣生涯似乎前途无限光明,然而就在这次为他颁授学位的仪式上,达世看见一个正在喂奶的女人和她的乳房,让正值青春期的达世开始重新思索自己的人生。

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原始欲望一次又一次被释放。

在随后与师傅阿普一起参与的丰收节上,达世遇见了琶玛——这个主人家的女儿既热情又漂亮,在那个月光静谧的夜晚,他辗转久久不能入睡,一次又一次幻想着琶玛躺在他的身边。

回到寺庙后的达世继续梦遗,他的师弟看见达世虽然有着十几年的修行却依然无法抵抗欲望时,难过地流下了泪水。在师弟的心中,达世不但破了身体的戒,也破了心中的戒,更破了修行的戒。

师傅说,是该你选择的时候了。

阿普给了达世一张地图让他来到一个悬崖上的寺庙,一位聋哑的喇嘛让他看完了所有经变:激情的性爱图景在换个角度看的时候,那些肉体全部变成了堆堆白骨。

而这一切,却抵不上达世来自内心不断加剧累积的欲望,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达世冲向阿普:“他(释迦牟尼)在29岁之前,仍过着俗世生活,但我从5岁起,就过着他遁世后的苦行生活,为什么?我们怎知他的觉悟不是直接由俗世生活引起?严守僧人戒律后,应许给我的自由在哪里?我们矢志禁欲后,但应许给我的满足在哪里?我们必须抛开成见,才可真正学习;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达世还说,释迦牟尼曾告诫他的弟子:“你不应道听途说,接受我的教诲,除非你明白我的立场”。

阿普只说了一句:达世,你回到村庄的梦,不是梦。

因为他回到村庄的梦,是爱欲纠结,但他依然要去寻找自己的梦。

和若干年后他离开那个村庄的清晨一样,他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悄然打马离开了寺庙。他在河边换上俗世的衣服,来到了给他带来梦想的女人身边。他们结婚生子、辛勤劳作,慢慢过上了富足的俗世幸福生活。

直到有一天,师弟给他送来了阿普临终前写的信。

阿普写道: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达世曾说,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现在,或许是他该放弃的时候了。

依然是清晨,他拿出僧服,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最后看了一眼熟睡的妻子和孩子,悄然离去。这一次,他没有打马飞奔,而是缓缓步行。在同一条河边,他再次换上喇嘛的装束,剪去长长的头发,然而,他的妻子,那个叫琶玛的漂亮女人正在去往寺庙的路上等着他。

琶玛没有哀求,也没有哭诉,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耶输陀罗(悉达多正妃,罗侯罗生母)的故事。

琶玛说,“耶输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因为她很爱他。那一晚释迦牟尼离开,耶输陀罗和她的儿子罗侯罗正在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他走时,什么也没说。但耶输陀罗关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治他们,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

眼泪流出了达世的眼眶。

琶玛说,“我们怎知道耶输陀罗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有感到寂寞、悲苦?谁会想起她?当儿子罗侯罗不断问她同一个问题:父亲在哪里?她怎样回答?或许,耶输陀罗想过离开释迦牟尼和罗侯罗,但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离去?只有男人做得到。”

达世跪在地上,嘴里喃喃的叫着妻子的名字。

“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在今生、这副躯体”。

达世说,琶玛,原谅我,我跟你回去,我属于那里。

琶玛再也没有任何言语,她转身离去,达世伏身倒地痛哭。他的面前依然是两条路,一条直到寺庙,一条通往村庄。这个时候,他再次看到那块石头,怎样让一滴水不会干涸?

他将石头翻过来,背面写着另一行字:让它流入大海。

这个故事来自于另外一部名叫《色戒》的电影,它给我带来的这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思考,却是我远远没有想到的结局,它充满着智慧和强烈的宗教精神,只一句“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便足以让人汗流浃背。

相较于“色戒”这样的片名翻译,我更倾向于把这部影片“Samsara”的原名翻译为“轮回”的本义。

电影中出现了三次的河流,对应了达世的三次身份转换:达世结束苦修的时候在这条河边清洗身体换上僧服,第二次在河边脱下僧服换上俗衣,最后一次又脱下俗衣换上僧服,达世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人生的一次轮回。

在电影中,没有任何人对达世的任何选择做出任何评价,阿普没有,琶玛也没有,但正如阿普预言的那样,达世回到村庄的梦不是梦,却是赤裸裸的爱欲驱使,是欲望战胜了坚持,是放纵战胜了苦行。来自俗世的诱惑,时刻冲击着我们的信仰。

做出一次正确的选择,肯定及其艰难,但我们需要记得,让一滴水流向大海,才是让它永不干涸的最好办法。

《Samsara》是印裔法国导演宾·纳伦(PAN NALIN)执导,钟丽缇、古桑等主演的一部文艺剧情片,筹拍时间长达七年,大量镜头在中印接壤的喜马拉雅山区实地拍摄,影片中随处可见这种优美壮阔的场景,高原、雪山、透亮的蓝天,以及盘旋在天上的飞鹰,干净纯粹、美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