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近期美国公债殖利率转而下行的原因

首先,就政策面来观察,与1月拜登(J. Biden)就任总统后,民主党与共和党国会议员齐心通过川普政府不愿执行的1.9兆美元财政刺激方案不同,当前两党议员对市场企盼的3.2兆美元纾困法案各有顾虑(如不同意若干法案内容、担心引发债务危机),迄今难有共识,恐怕是影响殖利率走势的一大因素。虽然去年3月疫情大爆发以来,美国已二度延长因应新冠疫情的失业救济给付至今年9月,但法案卡关却让第三度延长失业救济补助的希望渺茫,金融市场不由得怀疑在9月失业救济终止后,美国经济能否维持当前的热度。

其次,就经济表现而言,在解封初期的经济快速扩张过后,美国闲置产能与失业人口已较先前为低,经济维持快速扩张的空间减少,预料第三季经济表现将开始降温。虽然美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自去年疫情爆发时的低点反弹,来到今年6月的75.4%,与2019年全年平均约77%的水准相去不远,失业率也从去年4月14.8%的历史高点,下滑来到今年6月的5.9%,甚至还略低于前次景气扩张期(2009/6~2020/2)平均的6.3%。不过,7月国际货币基金(IMF)预测,美国在2021年全年经济成长率达7.0%之后,2022年将大幅放缓至4.9%,该年第四季年增率甚至降到2.8%,而联准会最新的预测亦有相似结论,均指向美国经济在解封初期的喷发式成长结束后,成长速率终将回归长期成长均速。同时,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乐观看法也有所消退,且认为先前因断链致供应不足,无法满足激增需求所带来的通膨现象,在未来应会慢慢缓解。美国银行大型基金经理人调查显示,预期未来经济将加速成长的比率从3月高点的91%下滑至7月的47%,预期未来通膨率将上扬的比率也从3月的89%下滑至7月的22%。于是,今年第一季时,市场上减持公债并增持股票的拥挤交易情形不再,投资人又重新回头拥抱公债,更令长天期公债殖利率从近两年来的相对高点,转而下滑。

第三,在疫情方面,印度、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主要新兴国家(中国除外)的疫情仍然处在高原期,迫使各国再度祭出严厉的管制措施,连带使尚未恢复的经济又受重创。因此,在疫苗供应真正到位之前,多数新兴市场的经济表现都还是处在疫情压抑的负面效应之中,境外资金仍将寻求相对安全的避风港,而美国公债依旧是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热钱首选的停泊地。

至于疫苗接种起步较早的欧美国家,在经济逐渐解封后,也迎来了第四波疫情爆发。尽管疫情严峻程度不若去年,但因病毒变异迅速,现有疫苗能否发挥预想效力,并大幅消减疫情,还有待观察。以疫苗覆盖率高近七成、理应较具有群体免疫效力的荷兰为例,在6月底解除管制后,每日新增感染人数随即来到1万人的高峰,迫使当局再度祭出管制。无独有偶,美国疫苗接种进度较佳的加州,在7月初解除所有经济管制措施后,新增确诊人数旋即突破万人大关,为今年2月以来的新高,这意味着现有的疫苗仍难完全终结疫情蔓延。此外,从新增确诊的年龄层来看,绝大多数染疫者并未接种疫苗,且这些染疫者多半为年轻族群,其中又以在学学生居多。在目前尚无适用于儿童的疫苗问世之前,各国若想完全消弭新冠疫情,只怕为时尚早。也就是说,疫情大流行对经济的压抑效果不会在短期内消除。

整体来看,自去年底疫苗问世以来,金融市场对美国及全球经济的乐观预期,使美国公债殖利率在今年第一季呈现明显走升。但随着经济扩张速度略见迟疑,各项疫情变数相继浮现,全球经济要全面恢复大流行前的样貌,恐怕需要更长的时间。即便是景气复苏起步较早的美国,当前经济表现距离旧貌已相去不远,惟在后续激励政策面临不小的政治杂音,与疫情的逆风因素吹拂下,金融市场也不由得调降了未来对美国经济的展望。在投资人重新校正先前对未来景气「过度乐观」看法下,资金的避险性需求自然相应增强。不过,就长期的角度来看,疫苗施打与药物研发依旧持续进行并取得进展,各国商业活动也逐渐与疫情取得共存的平衡点,经济恢复原貌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是以当前美国10年期公债殖利率下跌应属于适度的修正,而未来走势则端视美国景气表现,以及联准会如何解读经济数据与调整其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