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前瞻十五五:「中国制造2025」内核的延伸
由于承袭「中国制造2025」精神的「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颠覆性技术创新,接下来大陆在科技发展上仍将坚持国产替代道路,预料还将增强推动智慧网联车、无人机、晶片技术研制、航天卫星等领域。图/新华社
时近岁末,即将到来的2025年除了是大陆「十四五」(2021~2025)规划收官之年,紧接着将拉开「十五五」(2026~2030)规划的大幕,更是大陆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后,验收首阶段成绩的指标年度。12月上旬甫闭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作为此际前瞻大陆擘画「十五五」规划科技政策的重要观察点。
回顾十年前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这是大陆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纲领与发展路线图。首先是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整体制造业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准;最终要在中共建政100年时(2049年),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当时点名的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资通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领域。
为此,尽管这些年大陆在科技领域迭遭美国联合盟友制裁,但仍以独特的「举国体制」大力扶持「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新兴产业,十年来成效可观。
南华早报今年4月根据「绿皮书」列出「中国制造2025」覆盖的260多项量化指标显示,逾86%的目标已经达成。川普提名为下任美国国务卿的参议员卢比欧(Marco Rubio)9月也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报告指出,该计划涉及的十大关键领域有四项已被「成功征服」,五项「部分完成目标」,仅有一项失败。
这十年来,大陆在科技产业赶超步伐令人咋舌,电动车、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崛起后,逼使美欧日韩老牌车企节节败退,不得不诉诸关税抵御;欧洲最大电池制造商Northvolt11月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被视为欧盟振兴绿能产业的挫败,说明大陆部分科技产业已成为让各国畏惧的「出海」力量,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但大陆的「举国体制」模式虽在短期内拉拔产业竞争力,惟副作用甚强。对内,产业在政策扶持下野蛮生长,再因产能过剩、产品同质性高而沦于价格战,让市场「蓝海」快速变成「红海」,资源大量内耗;对外,陆企透过出口消化产能与抢占市场,但内卷式竞争「卷」向海外后引发各国众怒,其对外贸易因此受创。
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用词从过去的「防止」升级为「整治」,除了可视为大陆新一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也意味着明年应会有更多的政策推出。成员普遍亏损的中国光伏行业协会12月初呼吁「反内卷」后,近日太阳能组件价格开始上涨,或可视为一个好兆头。
检视「中国制造2025」对大陆这十年产业政策的影响,尽管其推出不久后即被川普政府盯上,成为尔后美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的主因,2019年后大陆官方即低调不再公开提起该计划。但事关国力发展与产业升级,不提并不代表不做,「中国制造2025」的内核精神早已融入「十四五」规划及各项产业政策,甚至延伸至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高质量发展」(2017)和「新质生产力」(2023)等战略理念。
另,近十年全球科技新技术与新应用层出不穷,大陆的科技战略也紧贴全球趋势脉动调整。譬如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工作任务,第一位即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点名发展智慧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商业航太、低空经济等领域,这在过去相当罕见。
作为明年3月全国「两会」的重要指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九大任务中,第二位即是要求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人工智慧(AI)+」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可一窥大陆在科技产业战略思维上始终保持的一贯性,以及执行上因应内外形势变化的灵活性。
由于承袭「中国制造2025」精神的「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颠覆性技术创新,接下来大陆在科技发展上仍将坚持国产替代道路,预料还将增强推动智慧网联车、无人机、晶片技术研制、航天卫星等领域;AI技术、量子运算、核融合、基因工程等未来产业也将成为「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持重点。
要注意的是,在面临经济成长与国际形势逆风下,大陆政府在做法上也将介入调整,包括整饬内部市场环境,防止产业内耗,同时设法改善对外贸易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