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比发五倍券更实在的做法

中时社论

行政院计划再发放五倍振兴券,预估费用在千亿元;在政府负债上升、预算紧俏之际,行政院为何坚持发放花费多、效益低、无法救助到真正困苦者的政策,令人费解。其中到底有多大的利益、又是谁的利益,让行政院非硬干不可?

虽然尚未正式定案,但行政院将再次推出振兴券的消息应该已是相当确定,相较去年「民众花1000元买到3000元振兴券」的三倍券,今年预计提高到五倍券,也就是民众用1000元买到5000元的振兴券,等于政府补贴4000元,预计花费千亿元。官方的说法是,希望疫情受创严重的旅宿、餐饮、艺文展演、零售业等产业能得到帮助,预计最快在9月推出。

谁才是该援助的对象

新冠病毒警报并未解除,欧美国家疫情再度扩散,台湾防疫不能松懈,经济发展与防疫必须兼顾。从这个角度看,此时推五倍券鼓励消费非常不智。全民发券鼓励消费,是因应整体经济受到重挫,一来可以增加消费、拉擡经济,为经济引擎「点火」,二来借此补贴民众生活所需。2008年金融海啸后,马政府发过消费券、新冠疫情重创美国经济,美国政府曾发给家庭纾困金,去年苏内阁发的三倍券,都属于这种类型。

五倍券呢,所为何来?如果说是要振兴经济,其实台湾今年经济挺好的,官方预测全年成长率5.46%,是近11年来新高,何需要政府花千亿元刺激消费、「振兴」经济?如果说是民众经济能力在疫情中受创,要给全民纾困、补贴其生计,但事实上今年平均国民所得可创3.2万美元的高点,各行各业中,许多民众收入与生计完全未受影响,甚至较去年更佳,工业与制造业几乎完全未受影响,继续成长、出口屡创新高,军公教更是薪资照领、收入完全未受影响。因此全民发券给钱,显然也没道理。

经历2个多月的3级警戒,台湾经济与社会真正的问题是:严重的不平衡、差距更大的所得分歧。有一批受疫情冲击到几乎完全停摆、生计几无着落的行业与人员,他们才是政府该援助的对象。不必依赖专家、从生活周遭看就可以看出,餐饮、零售、观光旅行相关、艺文娱乐表演等,是所谓的重灾产业区。经济部7月的数据也明显反映:餐饮与零售产业衰退幅度创新高。

拉擡选情兼利益分配

政府知道这种情况吗?当然知道,这也是为什么官方释出的讯息是振兴券主要用在旅宿、餐饮、艺文展演、零售等相关产业上。但问题是:五倍券能够帮到这些业者吗?答案是:很难。一个原因是强烈的替代效果因素,民众拿到五倍券,大多会用来购买原本就要用现金购买的日常用品,并未产生额外的需求。研究显示2009年消费券替代率超过6成,去年三倍券开始使用后,据各大卖场反映,7成使用者购买日用品,替代率比2009年只高不低,花费巨而收效低。

这波疫情虽让服务业受创,但亦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有些零售业者营收大减,但有些卖场营收反而增加;有些餐饮几乎营收归零,有些顺利转型外卖仍生意兴隆。五倍券即使可以创造部分额外需求,但那些受创最重、真正需要帮助的小商家、摊贩与自营人员,往往更难在这项政策中受益。政府花千亿元却未必能帮助真正需要帮助者,反而让未必需要帮助者受惠,这种政策不是浪费公帑,什么才是浪费公帑?

从经济理论看不出用千亿元发五倍券的政策效益,但从政治利益上却可以解读出几分道理。今年疫情再起,民进党防疫失算在先,疫苗政策错误在后,政党支持度重挫,面对日益接近的明年地方选举,这个由中央作东、全民普发5000元消费券,再仿效去年发三倍券,各部会纷纷搭配发放各种消费券「全民同乐」、拉擡选情兼利益分配(决定那些符合用券的资格),反正民众不会想到这些钱也来自纳税人自己缴交,岂不快哉?

一般而言,台湾人不是没钱可花,而是病毒不准花钱,如果蔡政府真有意协助受创产业恢复正常,把这千亿元拿去,一部分直接发给受创业者与民众,一部分去全球抢购疫苗,让更多民众早早打完两剂国际认证疫苗,才是更实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