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五倍券不如排富普发现金(杜震华)

全国防疫警戒已降至二级,行政院规画将推出「振兴五倍券」,不同于三倍券,五倍券将新增面额一千元,总张数也将从9张增加为10张。(示意图,陈俊吉摄)

政府对发放振兴经济「五倍券」的决策已近敲定阶段,虽然各界不同看法陆续出现,但行政院似乎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要发放五倍券。我们建议行政院在最后做成决定之前,还是要多听外界建言,仔细评估利弊得失,以免事后发现自己真的故步自封、冥顽不灵。

五倍券的缺失主要在于:一、印刷和行政作业成本高。政府说和「三倍券」成本相差不多,但三倍券印刷成本7亿元,行政成本超过20亿元,五倍券的10张券多过三倍券9张,发行费用应不低于30亿元,并非一笔小数目,其实可用来提高补助金额或人数。二、发放票券还是会有极大的「替代效果」,不会产生更大「带动消费」所衍生的经济效果。

这个「带动消费」的效果是政府坚持发放五倍券、排拒发放现金的基本原因。经济部以简单设算,推估三倍券的经济效果达到1349亿元,让行政院认为效果良好。但这个推估已被学者专家不断质疑,行政院不仅对其绩效坚信不疑,还要推广来为五倍券扩大效果。事实上,只要票券可以被用在贩售「日常用品」的商店,经济状况受疫情冲击的消费者必然会用它来购买「日常用品」,以替代原有的消费,省下钱来应对疫情所需;只有在接近期限终了,但又无法兑换现金之下,才会拿来进行额外消费。因此,除非政府能排除出售日常用品的商家或品项,否则替代效果必然巨大。若政府本身或经常接受政府委托研究的「智库」做出了「效果显著」的结论,都必须谨慎以对。

发放现金对收入受疫情显著影响的一般消费者而言,才不过是几千元,当然会被全部拿去消费,以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准;除非政府发放的是「巨额」现金,让消费者维持原来生活水准之后还有剩余,才会拿去储蓄。政府虽认定五倍券属于「振兴」性质,但对疫情冲击严重的消费者和业者而言,其实还是「纾困」性质居多,因为若没有进一步的补贴,他们真的已经熬不下去,即将要关门大吉或喝水度日了,因此争取「时效」非常重要;况且现金进入市场流通之后,照样会产生循环消费、早日创造乘数效果。这是五倍券被许多人包括执政党的民代,认为不如发放现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若政府还是怕现金被用于「储蓄」,由于只有高收入国人在疫情下还有可能拿补助去储蓄,所以可采用「排富普发现金」的方式,来避免五倍券的缺失。排富标准可以参考美国拜登政府在此波纾困中,对家庭收入超过12万美元,即中位数家庭收入(6万美元)两倍者,就会被「排富」。

我国规画五倍券的资源有限,排富后剩余的资源就可用来提高普发现金的金额,让受疫情冲击严重、忍受程度相对薄弱的国人真正有感,而高收入者应该也会乐观其成;况且所有的银行都可以直接参与,达到快速发放的目标,政府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为华梵大学人文教育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