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铩羽而归的TIFA复谈(杜震华)

台美TIFA。(示意图达志影像

行政院昨日召开台美第11届贸易投资架构协(TIFA)会议会后记者会。(行政院提供)

第11届台美「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会议,日前以视讯模式举行;双方在8个小时会谈之后,皆宣称会议「高度成功」。然而,若从我方设定的目标来看,我方几乎是空手而归;所谓「高度成功」,大概只能从美方观点来看。这样的台美「合作」值得我们深思惕励。

评估会议是否成功的关键,必须检视我方设定的目标是否达成。我方对本次会议设定的最主要目标,一是要求美方承诺迅速和我方咨商「双边贸易协定」(BTA),二是在新冠肺炎疫苗的取得上,能够在援助、技术分享或授权代工上获得美方许诺有所突破。但是,这两件我方高度期待的目标,BTA被美方四两拨千斤地以「续谈有助达成目标」,疫苗取得则完全被当成马耳东风回避掉了,只剩下我方主谈人重申我方在会议中对美方「呼吁」这些目标。以政府不断宣称台美关系是「史上最好」的状况来看,受到美方这样的对待只能说:情何以堪

但美方为何认为会议「高度成功」呢?因美方要求必须消除的猪牛肉准入壁垒、消除农产品贸易障碍、简化医疗器材贸易审查文件程序、共同打击走私野生动物及保护海洋哺乳动物、金融机构使用云端服务、美方在WTO 和APEC准备处理的议题等,都获得我方承诺全力配合。所谓要设立「工作小组」,大概就是要就这些美方要求让步或配合的议题,务实地落实我方承诺。但从字面上看来,却到处充满了「合作」、「希望」、「深刻了解」这类看似乐观、实则空泛的字眼,只能满足大内宣的需要,无助于我方目标的达成。

之所以造成这种令人失望的结果,应该是蔡政府在两岸关系的处理上,对美国一面倒地投靠、讨好,让美国觉得根本不必提供什么诱因,或配合台湾的需求,就可以应付了事。反过来看,对美国企业提出的各种对台贸易要求,基于美国和台湾不对等的贸易关系(显著贸易逆差),自然可以予取予求。而蔡政府越在两岸关系上偏向美国,越需要美国「保护」,再加上平时不做深入研究,不知如何在这些议题上以详尽调查分析和严谨经济逻辑来自我防卫,自然也只能弃甲曳兵,不敢或无能说任何一声「不」了。

另一个问题是我方选择的议题,不少是和贸易相关性不高、不适合放入本次会议,而应放进下次「台美经济繁荣伙伴对话」才对的。本次TIFA会议的美方负责机构是贸易代表署,派出代表参与的只有美国农业部卫生部和AIT,都是为了打开台湾贸易障碍而来「要东西」的;放进一些和贸易无甚相关的议题,美方当然只能善意敷衍一番,因为负责或相关的机构并没有代表参与,无法提供较具体的承诺。我方列入这些议题,似乎不是真的要有所斩获,而只是看上「大内宣」的效果而已。

最后,所谓「工作小组」的工作成果,包括「经济伙伴对话」和本次将设立的小组,立法院应严谨监督,要求行政院和经济部进行施政专案报告,看看这个宣称「会做事」的政府,到底是虚晃一招,或只是「为美工作小组」?(作者为华梵大学人文教育中心兼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