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比冻涨油价更好的选择

社论

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柴油价格随之连续8周上涨,在疫情严重、许多行业都遭到严重冲击下,民众生活负担更加沉重。民代媒体纷纷呼吁,中油共体时艰苦民所苦,仿效台电取消夏季电价,暂时冻涨,以免让民众的疫情之苦雪上加霜。行政院并未接受民代的建言,中油预计12日将依据国际油价变动,汽柴油再分别调涨每公升0.2元。

经济事务勿用政治手段解决

「顺从民意」接受油价冻涨的要求,一来可以彰显察纳雅言、从善如流的胸怀,二来可以获得苦民所苦、充分「接地气」的美名,三来距离地方选举时程不远,在防疫绩效重挫之下,或可多少挽救恶化的选情,油价冻涨对支持度严重下挫的苏内阁或许非常有吸引力。但台湾是已开发国家,不宜再用「理盲而滥情」的第三世界施政手法,戕害公营事业效能来「收买人心」,经济事务用政治手段解决,不仅会恶化资源使用效能、模糊国企绩效,更将伤害国家财政,不宜持续使用这种副作用严重的粗糙施政模式

事实上,中油公司表示,依油价调整公式,5日汽、柴油价格本该各自调涨1.0元和1.9元,因考量亚洲邻近国家最低价格,故仅各自调涨0.3元,应调未调的0.7元和1.6元则由中油自行吸收。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勉强中油完全冻涨,实在是「慷他人之慨」,完全不顾中油还有盈余缴库的营运压力;届时若盈余目标无法达成,甚至变成亏损无法如数缴库,请问要归咎谁的责任?民代和社会各界,平时动辄批评公营事业绩效不彰,但绩效不彰最主要的原因,不就是三不五时政府就会在购油成本高涨之下,还要中油冻涨,所带来的营收减少导致的吗?

别以为要求中油冻涨0.3元很少,其实现在少收0.3元,会后续影响到未来的价格全部都少了0.3元。以去年中油共售出80.8亿公升汽油和46.4亿公升柴油,合计127.2亿公升汽柴油为例,少收0.3元一年下来营收就会少38.2亿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若以原该调涨汽油1.0元和柴油1.9元来看,一年冻涨下来的结果就会少掉169亿元。假设冻涨只影响到下半年,也会让营收约略减少84.5亿元,这不是在伤害中油获利绩效,以及可将获利缴库的能力吗?而若冻涨的效果持续统计个10年,中油的获利就会减少1690亿元,相应地成为国库损失,民众即使不知,政府可不能不懂。

以纾困方式补贴民众和中油

汽柴油冻涨还有更多的副作用。首先,名义上这是要照顾疫情下受冲击的民众,但政府对疫情早有纾困特别预算,也正在竭尽所能地补贴或协助受影响的国人,实在无需漫无止境地如此滥情。平均每部小汽车一年用油以600公升计算(年开1.5万公里,每公升跑25公里),冻涨每公升0.3元一年只能省下180元,难道我们开车的民众,在全球油价上涨之下,付不起每车一年增加180元,非要让中油和国库每年减少收入38.2亿或169亿元吗?

再者,并非所有用车人都受疫情影响,特别是高科技电子业,去年可说都赚得钵满盆满,这些高收入的国人不仅收入不受疫情影响,甚至是受惠,而且在高收入下开车旅游状况一般也高于国人,故平均用油量高于一般国人,油品冻涨结果反而多在嘉惠这些高收入者,这并不符合油价冻涨的原意。第三,全球各国油品价格都因油价攀高随之上涨,各国民众也都跟随抑制使用油品数量,但我国却刻意不调整油品价格让民众改变消费模式,继续以浪费方式耗用这些相对更稀少的资源,违逆全球消费走向,造成资源使用的效能更加低落。

更进一步思考,若政府非得要特别照顾民众,其实有两种选择,其结果都优于冻涨油价:一是不干涉油价调整,直接对受疫情冲击相对严重的民众,加发相当于购油支出增加的补贴金额,但让他们自行选择要拿来继续购油,或节约用油但将增加的补贴用于别处。二是拿出「纾困特别预算」中相当的部分(38.2亿元)来补贴中油,让其不调价但在政府弥补下不降低营收。因为「冻涨」是为了「纾困」而为,理当由纾困特别预算支出,不该像「中央请客,地方买单」一样,变成「中央纾困,国企买单」,因缺乏成本效益观念而遭到滥用,最后还搞到国企绩效评估成为一笔烂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