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大幅涨价 出走Telegram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 陈若云/热爱整合行销,近25年聚焦内容编采、媒体公关、社群行销、内容行销、数位平台创立营运、跨产业新创育成以及创新商业模式建立等专业职能,累积产业经验横跨媒体业、电子业、软体业、金融业、出版业。
我加入Telegram了。
坦白说,抗拒了好一阵子,台面上抗拒的理由是朋友都没在用,但真实的抗拒原因却更可能是老了,而且现在的工作离数位一线战场没那么近了…
最终,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战胜了上述的懒惰和抗拒,当时间不再被工作和家事占满满,能有一点点发呆的喘气空档时,我还是加入了。只是,玩了一会儿就决定继续将它束之高阁,并且对它今年在台湾爆发性的成长并不乐观。
玩社群的人千万要把使用者放在第一位和最高位,虽然line收费可能赶走了一群商家和媒体「不得不」转换过去,但我目前看不到使用者「不得不」转换或同步拥抱它的任何动力:
1. 我个人近3000位通讯录联络人中,只有185位相对年轻的数位早鸟朋友在上面。如我预期,少到只有千分之6的朋友同步(非转移)存在,但非在生活中习惯,甚至重度使用它。
2. 我最常用line联络的朋友,尤其是工作上联络的朋友都不在上面。而且我找不到它「像line一样好用的」群组、直播、多方视讯等功能,也没有像Whatsapp和WeChat,因为地域通行原因非用不可的驱力。
我曾经因为工作需要用过Slack,最终只有公司同事在上面互动,所以一离职就卸载了…
如果telegram不能跟至少是数位领域,甚至全领域的使用者工作需求连结,我想在line没有消失前,我个人迟早还是会卸载它。
3. 找不到IOS可直接下载的中文介面APP,这就筑了一道高墙堵住了一大群中文使用者啊!让我想起了blog里的medium和方格子之战,虽然它们激到了痞客邦,却始终没能击倒这垂垂老矣的blog市场老大。
▲陈若云表示,要下载telegram却找不到IOS可直接下载的中文介面APP,等同筑了一道高墙堵住了一大群中文使用者。(图/翻摄自telegram)
4. 没有吸引使用者「非换不可」的理由─对商家,尤其是习惯大量通发讯息导流变现的商家或媒体,「省成本」成为极为强烈的转换诱因,强到可以用先卡位「早期流量红利」来催眠自己忽视「根本市场没有人」的大问题。
但是对使用者来说,我找不到任何现在「非转换/下载使用」不可的理由和原因,至少目前没有。
因为我个人使用line,既没有增加任何成本,也没有看到非使用telegram不可的强烈转换诱因,甚至那些「出走」line的商家或媒体,都是讯息轰炸到我已经觉得有点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内容/电商业者,走了刚好断舍离安静下来,优化我的line接收资讯品质。
或者是,我想继续看也有价值的内容像是广告裁判,也还能在line以外其他平台继续看到这些内容……
所以,使用者为什么要克服上述这么多转换门槛移转过去呢?
▲陈若云指出,对使用者来说,目前找不到任何「非转换/下载使用」不可的理由和原因。(图/翻摄Telegram)
因此,个人初玩结论是,这几年下来深深觉得,小市场的台湾,在自己还很小、资源其实很少时,并不适合跨平台平均资源「舖天盖地」的扩张和运营策略,而比较适合「聚焦强通路、集中所有资源,成为此通路上别人无可替代的强需求」策略(这点卫生棉品牌《爱尔康》做得非常好)。
一如近十年来整合数位平台的发展策略始终坚持的方向:不是我自己最喜欢或擅长特定平台,不独衷任何平台,而是评估要运营推广的产品和服务最适合哪一个平台?它的主要和潜在客层都聚集在哪一个平台?就集中火力针对最能发挥自我优势的最强平台,吃干、抹净、学透透也吃光光。
因为在极少的资源下,如果分散过多通路,却成为各通路上的泛泛之辈,并不能产生「带进带出」使用者的影响力。反之,自己会被各通路泛泛之辈的自己打倒,因为亮眼成绩出不来,省了看得到的平台税成本,却花了更多看不到的「跨平台营运」的人力成本,温水煮青蛙的慢慢失血而死。
数位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免费的成本始终最贵,可惜是数位发展廿年下来还是一大堆人看不懂。
所以,在没有「使用者非转换不可」的强烈诱因出现前,我的建议是原本在line经营到一定程度,累积相当影响力和变现能力的商家和媒体,重新思考line的运营方式。如果它还是最能发挥自我优势的最强通路,就换个方式运营,并且把它吃透透,而不是抛弃原来所有累积,全力或分散资源转战一个还没有人、短期也看不到人的全新平台。
这就像脸书成本变高转换到社团一样,只是短暂而虚幻的止痛效果,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一样。
不过,telegram「和朋友分享联络人」这功能可好好发挥,潜力十足。
热门点阅》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Medium」。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