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买票式五倍券 全民一起背债

中时社论

行政院公布五倍券最新规画,虽然大部分民众对可以「无偿」得到政府发放5000元的振兴券,显得相当期待与高兴;但我们还是必须指出,五倍券已偏离协助疫情受创者度过难关的初衷,反而将带来物价上涨、财政恶化的恶果。蔡政府如果真的关心受疫情之害庶民的生计,就请拿出对症下药的政策,而不是买票式的讨好!

受创者得不到援助

五倍券政策提出的初衷,是以纾困为主轴,强调要刺激消费,规画之初限定用在3级警戒中受创严重的餐饮、零售、艺文表演活动等几个产业,但之后政策的目标、规画的内容却不断改变,纾困已不在考量之内,提振经济成主轴。

但台湾经济整体而言并不差,甚至有些过热,出现物价上涨的趋势,根本不需要刺激。事实上,民进党立委与行政院的争执、互动及最后定案的重点,已摆在「如何让民众花得爽」上面;由原来要民众花1000元领回5000元振兴券,变成全部由政府来埋单,民众一毛不花就能领取5000元的五倍券,以四口之家而言,等于政府发2万元供消费,如此好康,当然全民欢腾。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最后公布的五倍券适用范围,包括:餐饮、夜市、市场、学费、补习费、婚宴、百货公司、书店、演唱会、体育赛事、旅游住宿、国内店商网购等皆可,换句话说,几乎无设限;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是国内电商、外送也「有条件适用」。

众所皆知,新冠疫情带来的改变中,「宅经济」爆发是一大重点,全球电商龙头亚马逊的营收、获利、股价都大增,去年以来已增加10多万名员工,国内电商表现亦亮丽:电商龙头MOMO从3级警戒之后,营收暴增4到5成,网路家庭也成长超过1成,当时全台物流生意好到大塞车,外送平台同样大幅成长。

只要政府规画者脑袋中还稍稍有一点用五倍券协助受创业者的想法,那些因疫情反而大发利市的业者如电商,就不该列入适用范围;但最后的结果显示,政府显然连「装一下」都免了,反正就是透过举债、用纳税人的钱,发钱给每个人消费,皆大欢喜。至于这是纾困还是刺激经济、或是纯收买民心、甚至变相贿选,反正明年地方选举又来了,就不必多想、多说了。

买票式五倍券政策牺牲了受创者得到援助的机会,5月疫情再起进入3级警戒以来,餐饮、零售、国旅相关等产业受创严重,以族群来看则是自营商、作小生意的庶民;疫情严重时许多小商家、观光景点商家等几乎只能关起门、收入直接归零,部分至今仍无法恢复正常营业。

承担钱变小的损失

政府花了千亿大撒币,照理该这些受创业者多受惠,遗憾的是,这些庶民即使受惠,也只是涓滴之惠;从消费券与三倍券的经验来看,受惠最多的是大卖场、量贩店或较高档的餐厅,经营小生意的庶民们「吞不下」这么多消费,受惠很有限。反而收入、生计完全未受影响的制造业员工、军公教等坐享五倍券「白吃的午餐」,岂曰公平?

更不幸的是:庶民难以受惠以外,反而可能受害。今年全球通膨之势已见,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已3度突破2%,代表生产的趸售物价已上涨达11%,庶民在收入减少之余,还要承担「钱变小」的损失。再者,蔡政府从前瞻计划到多项军购、再到疫情纾困,每个项目都是数千亿元的花费,发五倍券的千亿元全部是借来的,政府负债这几年是持续增加中,庶民及他们的子孙,未来要一起「背债」。

既然五倍券政策是全然「政治考量」下的产物,而且已推动到此地步,要蔡政府「回收」已无可能,但对那些生计受创又难以因五倍券受惠的小商家与庶民,我们希望政府能有其他补救、援助的政策,例如,透过地方政府社会局、或是邻里基层单位,由他们找出、提报需要援助的庶民,直接发放纾困金,让他们活下去,支持他们到疫情结束回归正轨之后。

至于先前那种浮滥发放纾困金的方式─如职业工会成员全部发放、或是所谓的家庭防疫津贴等,都虚掷了不少经费,可一不可再,千万别再玩。至于像五倍券不知所为而来的全面大撒币,更是万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