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从行政院长到隐居人生──山西王阎锡山(黄瑞彬)
阎锡山晚年戎装照。(徐宝寿先生提供,王铭义翻拍)
台湾时常被称作为「文化沙漠」,但其实仔细探查的话还是有很多文化景点在妆点这个岛屿。以历史景点而言,因为两岸历史因素,有非常多因之而生的独特遗迹,使今人得以回顾与反思。
说起外省名人在台湾的居所,其实数量颇丰,以台北而言有梁实秋故居、胡适故居、殷海光故居、少帅禅园、阎锡山故居、钱穆故居、林语堂故居、张群故居、张大千先生纪念馆(摩耶精舍)等。后五者皆在士林区,而在阳明山上者,则是林语堂故居与阎锡山故居。其中,阎锡山故居的地点及其历史的独特性,为乱世留下的深刻注解。
阎锡山被称为山西王,在中国近代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至国共内战,其于山西掌权38年,保存了山西实力,将其建设成模范省,38年过去,在国共内战中,终不敌共军的猛攻,太原战役接近尾声之时,阎锡山离开太原前往南京,其后山西代主席梁敦厚、阎锡山的堂妹阎慧卿服毒自杀,太原沦陷后,阎锡山自此展开了另一段截然不同的平淡人生。
总统府公报,第245号刊载行政院长阎锡山代行总统令政府迁设台北。(王英豪翻摄史料)
时为行政院院长的阎锡山,把中华民国政府带到台湾后,就请辞院长职务,权力交还复职的蒋介石,自己则在现在阳明山永公路上,以一废耕之茶园为基础,建造了一个仿山西高原窑洞的石造屋「种能洞」,在这度过了人生最后十年的隐居生活。今年5月23日,这个市定古迹经过修复后,重新对外开放,也使人一窥这个曾经叱咤风云许久的军阀的最后岁月。
这个故居之所以选在阳明山山麓菁山下方,根据台北市政府所编阎锡山故居导览手册的说明,其具有军事防卫的重要性,不仅居高临下,运补便利,还有寓兵于农与防空保护功能。不过该地点距离1949年建立的革命实践研究院不远,或许阎锡山选此地点也与自我保护有关。
阎锡山搬入种能洞的前3年其实是处于没水没电的状态,阎锡山及其部属搬入后,过着简朴的生活,阎锡山也在此著书立说,完成了不少著作。然而,若将这座在阳明山上的故居,与中国大陆山西省忻州市的阎锡山故居相比,两者差距之大,令人惊讶万分。
在大陆的阎锡山故居,是阎锡山耗资140万两银子所整建,原有近30座院落,与超过1000间的房屋,规模之大令人啧啧称奇,除了东西两大花园之外,此起彼落的牌楼与宫殿式建筑,使气势更加辉煌。这座结合中西建筑艺术的阎家大院,确实不负昔日「山西王」的称号,其豪华与宏伟绝非台湾种能洞所能比拟,也见证阎锡山所经历的世事沧桑。
位在阳明山的阎锡山故居,历经2年修复,现已对外开放,展示阎锡山的口述历史纪录、老照片和文物。(陈燕珩摄)
台北市定古迹「阎锡山故居」包括「种能洞」和「红砖屋」,图为种能洞。(台北市文化局提供/张立勋台北传真)
台北市市定古迹「阎锡山故居」修复完成并重新开放,种能洞是阎与部属主要的生活起居空间,仿山西窑洞式建物建造而成。图为餐厅与客厅。(黄世麒摄)
大陆阎锡山故居空拍 (图/截自Youtube李毅勤的秀频道)
虽然两故居规模差异颇大,但两者却有一共通点,就是孙中山所书「博爱」两字都在展示之列,这是阎锡山生命历程中重要的历史纪录。
提到阎锡山,太原五百完人一事便是不可避免的,太原五百完人的纪念建筑群,就在现在圆山饭店的山脚下,其实若没有仔细观察,行经圆山饭店道路的过程中是不容易发现此遗迹的,听说以前还有宪兵站岗,如今已有荒凉之感。五百完人的牌坊上有于右任所书「天地正气」,走上阶梯后能看到小山坡上的五百完人招魂冢,以及后方的五百完人纪念碑。仔细一瞧,招魂冢上孙立人名字有被剔除的痕迹,恐怕是当时白色恐怖下的作为。太原五百完人虽已被证实不尽符合史实,但这样的附会却记录下当时政治动员与宣传的一种方式,令人感慨万分。
于右任曾有一首诗「望故乡」,其中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其墓现位于阳明山巴拉卡公路旁,也是市定古迹。没想到不只于右任葬在阳明山上,阎锡山也葬在此山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若非特意探寻,两位辛亥革命人物的墓园藏在深山之中,对一般民众而言恐怕一辈子都难以遇到吧。
要找到阎锡山的墓,其实不容易,因为外面并没有指标,必须沿着「士林201号绿地」标示牌往内走,才能发现,周边步道稍嫌杂乱,走入时地上充满昆虫与落叶,前进时深怕踩伤了牠们,进入墓地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圆形的大墓冢。其实此墓园颇具格局,总面积超过300坪,墓冢就约有百坪,算是相当气派,前方阶梯有一大「中」字代表阎锡山晚年思想,周边书有「世界大同」4字以为阎锡山之理想,若在春天来的话还会看到樱花在其周围,景致甚好。墓园的方位,面对着自己的故乡山西,他并没忘记故乡,但依照他的形象,应该不至于因不见大陆而「痛哭」。
阎锡山大多数部属在他死后就慢慢离开,唯有侍从官张日明先生始终为其守墓直到今日,张先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来台70年过去了,往事如同过眼烟云,其实不只张先生,又有多少人在来到台湾时,过着清苦的生活,而一生无法回到自己昔日的家园,甚至无法再与亲人见上一面呢?当现在他们逐渐被世人淡忘,也被历史所遗弃,他们的荣耀与青春,也终将随着时光流逝,永不回头。
曾任北洋军阀晋系领袖、中华民国行政院长的已故「山西王」阎锡山晚年隐居阳明山,其故居及墓园在阎逝世51周年当天捐赠给台北市政府,希望故居在文化局接手后得到更完善的文化资产保存。曾是阎锡山部属的张日明(右)半世纪以来每日上山守护整理阎锡山故居及墓园。图为张日明向圆冢方碑的阎墓献花。(王锦河摄)
阎锡山故居作为时代的纪录,整理后开放给大众参观,或许也更能使新一代的人了解乱世的危难,并将一代人的经历流传下来,如今当我们走入种能洞,除了想像阎锡山的山中岁月之外,也理解到他虽贵为一代枭雄,最终也不免「百川归海」,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人间充满着天灾与人祸,天灾或许不可免,但人祸则当尽力预防,在大时代的战乱中,没有人是赢家,生命的损失更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人当以和平为念,勿轻挑战端,人类福祉方能延续下去。
(作者为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