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病毒再演化 共存风险要部署(金传春、陈世英、赵黛瑜、高全良、张科)

图为民众到车来速防疫急门诊做PCR采检。(图/姚志平摄)

自新冠Omicron变异病毒异军突起,在各国防疫疲乏渐松绑时,迅速扩增版图,大有复燃燎原之态!

台湾因海岛屏障、早启动边境管制及民众戴口罩与酒精洗手等行动配合度高,前两年防疫虽有小惊幸无大险!去年Alpha病毒造成双北疫情与Delta病毒入侵屏东枋寮,也因「清零政策」防疫成功,未让病毒久驻台湾。

今年初Omicron变异病毒于各国再度引发疫情,鉴于国外分析显示Omicron病毒引起不显性感染与轻症较多,对医疗量能的威胁不若初期的病毒株,因此防疫策略渐由「清零」转为「共存」,开放大型商业与宗教等民生经济活动,此后台湾总病例数随之攀升,感染年龄自青壮年走向老少等免疫脆弱族群,流行地自北向南与由都会区往外扩散,更伴随重症/致死率的上升!为了减少民众不必要的恐慌,政府积极宣导「不显性感染和轻症为99.7%」,但Omicron病毒早自演化分支BA.1进化为BA.2而增加重症率,家庭、学校、工作/餐饮/娱乐场所、社区、医疗院所与长照机构陆续出现许多「群聚病例」,很难避免增加新「优势病毒株」的风险。

事实上,RNA病毒在复制子代病毒时,因没校正而常生基因变异;尤其病毒为求在宿主体内活存而易有「适应性突变」(adaptive mutation)。由台湾过去登革热与2009年H1N1新型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群聚病例」有助于病毒在持续传染过程,越能择出「优势」病毒株(selection-advantageous strain);而Omicron病毒更是个中翘楚,如能迅速传染多人、可感染多种细胞(甚至包括没有病毒受器receptor的细胞)、高子代病毒量及逃脱宿主免疫的能力。因此,当感染人数飙升而群聚病例增多时,居上风的优势病毒易进一步演化而增加后续防疫难度!幸医疗机构全力应对,至今尚未出现国外收治量能饱和崩溃的惨状。

最大的问题是Omicron病毒株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已与第一代疫苗的2019年最初期的武汉病毒株迥异,而台湾近月流行的Omicron BA.2.3病毒的棘蛋白也与武汉病毒株有42个胺基酸的差异,加上抗体衰退,以及Omicron具有逃脱中和抗体的胺基酸,导致施打三剂疫苗后仍无法避免Omicron感染,造成近月感染率上升,而医护人员感染更让医疗人力吃紧。

面对Omicron及新变异病毒株的挑战,未来防疫作为必须如履薄冰审慎整合规划,诚挚建议:一、强化县市卫生局以卫生地理资讯建立区级的新冠病毒「重症暨相关症候群侦测」及「流行病学曲线监测」的防疫网,前者侦测重症的呼吸道与中枢神经系统症候群之病例数在何地攀升及其感染的病毒(包括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后者监测疫情趋势是否在趋缓后出现再次攀升,从大数据尽早发现新冠病毒「新变异株」或爆发其他病毒流行的可能性。

二、仿英国、巴西、南非在新发生率、重症率、致死率陡升地区,每周采检,随机抽样进行病毒全基因定序,踏实察觉台湾某地是否出现「优势」病毒致祸。三、深入调查已接种3剂且无慢性病的重症与死亡病例之风险因素,并采检分析其病毒基因。四、掌握重症的全貌流行病学特征,作为优先施打加强针或通用疫苗的对象。

五、卫生教育降低家庭/就学/工作处/长照机构内的传播,明订早期投药机制,减少群聚病例后的重症/死亡窜升。六、指挥中心与食药署应及早激励产官学合作研发国产新一代「新冠通用疫苗」(universal vaccine),甚至流感与新冠双价疫苗。七、科技部与国卫院宜推动「呼吸道传染病原快速检测」国家队,为秋冬防疫早做准备。

显然地,Omicron病毒在人们轻忽中壮大。不显性感染与轻症带病毒者恰是病毒生生不息的「储存窝」(reservoir),即时侦测与去除感染,并改用能抵抗多种变异病毒的长效性新冠通用疫苗,才可杜绝无穷后患。

(作者金传春为台大流行病与预防医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及台湾公共卫生促进协会顾问、陈世英为台大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暨品管中心主任、赵黛瑜为中兴大学微生物暨公共卫生学研究所教授、高全良为台大医院病毒室前主任、张科为高雄市立小港医院感染管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