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民主面临崩溃风险(张瑞雄)
(示意图/本报系资料照)
选举是民主最重要的工具,但民主本身正面临一系列威胁,这些威胁导致对核心机构的信任下降和对政治体系无法解决重大问题的沮丧。民主的失能涉及经济压力、政治两极化、少数统治的扭曲、族群政治的崛起、治理障碍及宪法体系本身的局限。
历史证据显示,当民主提供广泛的经济安全和繁荣,它才能持久。然而,老牌民主国家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包括制造业衰退,缺乏福利的不安全「零工」增长,薪水停滞和不断扩大的不平等。
这些都损害了未能保护弱势的主流中间偏左党派,导致政治人物轻易许诺简单的解决方案,例如禁止移民的极端民粹主义分子的扩张。衰弱、分裂的主流政党当然就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进而侵蚀民众对体制的信心。
此外,随着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竞争的削弱,富人认为他们不再需要支持改革或造福非精英阶层的社会福利政策,富人过大的政治影响力,加上资本的流动性和逃避税的操作,为民主治理制造另一个障碍。
分裂性的族群政治,特别是种族主义,进一步扭曲民主的代表和治理。经济利益虽然可能促成妥协,但基于种族、宗教或文化的身分主张是零和游戏,一方的获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
这激化了不同群体的对抗,鼓励极端主义者以排他性的方式动员选民,导致政客有更少的动机提供一致、广泛有益的政策。
政府的治理进一步受到多个敌对利益的困扰,这些冲突增强了意识形态少数派的阻碍施政能力。不受控的独立行政机构、失衡纷扰的议会、终身的司法任命、县市长和中央不同党派都使得政府治理瘫痪成为可能。
这种民主独特的病态减弱了问责制和反应能力,它鼓励零售的客户政治,政客服务的是资金捐助者而不是选民,用利益交换完成所有事情,由偏激者统治意味着政策往往偏离多数的偏好,进一步使体制失去合法性。
宪法体系的一些特点允许少数统治,违反了基本的民主原则。单一轮投票和多位候选人使得少数当选容易发生,国家无法治理,进一步将国家分裂为意识形态上不相容的阵营。另一种选择是由一个愈来愈不具代表性、政党主导的最高法院进行「解释」,结果往往没有公信力。
根深蒂固的制度障碍、选举制度的扭曲、经济不平等和文化极端化都助长公众的愤怒,体制不再为他们工作,公民对治理机构失去信心,民主似乎愈来愈面临体制性崩溃的风险。
(作者为国立台北商业大学前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