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教学笔记:一堂通识教育课引发的省思(陈长文)

AI浪潮来袭。图/本报资料照片

AI浪潮来袭,专科知识已无法确保学生能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职涯挑战,相反地,源于19世纪、为培养独立思考、超国界、跨领域学习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课程更显得重要。

笔者连续11年、每一学期受邀至大学讲授通识教育课程,今年是第22次讲授该课程。课前,届「杖朝之年」的笔者琢磨着:50多年来从事教职、律师、红十字会、海基会等志工职务的笔者,如何讲授一堂令学生难忘也获益良多的课程。除了与助教推演如何顺利进行讲课,甚至在前往学校的路途中还在更新授课资讯。

和学生相处的短短两小时里,笔者对学生有期待、有热忱却也爱深责切,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执行亦认有精进之处。适逢毕业季节到来,借此表达笔者的勉励与祝福:

一、幸福,是一个总体概念。

笔者鼓励学子们:人权、和平、永续(联合国三大支柱)是学生能受用一生的软知识,若只有自己幸福,他人却不幸福,人类社会是不可能向上提升的。

笔者在课堂中提到「你想选择怎样的人生─伊凡‧伊列区还是亨利‧杜南?」托尔斯泰笔下的虚构人物伊凡在沙皇时代仕途顺遂、高高在上,却因受伤卧病在床后惊觉没有人(包括他的家人)关心他,连医生都以「专业及好奇心有余,同理心不足」的姿态医治他;反之,亨利为了推动战争中的人道救援志业而荒废他的的银行工作,贫困潦倒也甘之如饴,伟大情操留给世人无限追忆,被尊称为「红十字会之父」。

笔者希冀学生们不要重蹈伊凡的覆辙,却又不忍学生们承受与亨利相同的无助和贫苦,提醒学生追寻北极星,指引他们找到人生的意义。

关于和平与永续,笔者谈及:联合国对于战火蔓延的俄乌战争、以哈冲突竟无力阻止。面对气候变迁,欧洲人权法院最近作出裁决:瑞士政府对抗全球暖化不利侵害了人权。这起诉讼的原告是一群平均年龄73岁的「年长妇女气候保护协会」成员。各国都在尽心净零阻止气候灾难之际,我国政府与司法呢?

二、AI浪潮,让它成为助力而非阻碍。

AI有着人类无法匹敌的搜寻能力与海量知识。面对AI时代,学子应重视全观发展,通识教育内含的人文、艺术与人格素养正是AI无法取代的无形资产,不可轻忽!科技一定程度疏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此,对任何人事物都切勿冷眼相待,否则你我与机器并无不同。

笔者担任志工的基金会,每年举办辩论赛并开设「理律学堂」等活动,邀请各领域教师授课供学生吸收新知。我们都明白透过AI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但更确信,思辨与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子终身受用的瑰宝,这也是基金会数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的动力。

三、通识教育破茧而出,点亮高教课程。

笔者授课当天,不排除是因授课内容不够吸引学生,学生反应未如笔者预期热络。除了反求诸己外,笔者建议课程可以做以下改良:首先,鼓励学生斜杠非本科系的课程,扩展学识触角;其次,让课堂中有更多不同科系学生参与,并能在较长时间内(如2小时延长至3小时)交流意见。1980年代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开端,与西方发展相较已落后数十载(19世纪满清仍在闭门造车),是时候该检讨并精进通识教育这堂课程了!

我国曾经历过数次教改,成果不尽人意(例如造成学历贬值、少子化冲击下学校退场);如果能加倍通识教育的资源,或许能为高教生态带来意外的曙光。

四、结语

当天课程结束后,有位年轻人主动递上名片,表示他们正在经营绿色消费平台,透过珍惜即期食品来避免浪费及减少碳排,令笔者感动不已。毕业季即将到来,期盼学子们能以「良知、热情、本事」为念,充实自己、点亮世界,为善者成!(作者为法学教授、律师、终身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