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如果布条上写的不是「复必泰」(张百达)
首批BNT疫苗装箱「复必泰」字样消失。(图/中新社)
继9月2日首批德国93万剂BNT疫苗抵台后,第二批91万剂随即于9日到货,合计184万剂。如无意外,中秋前后首批客制化标签的BNT也即将来台,累计达344万剂,单剂覆盖率约14.67%,若保留12至22岁约257万优先接种对象及扣除其中已接种第1剂者,估计最快9月底完成检验封缄后,先期约可释出至少88万剂供其他年龄层施打。
另据郭台铭脸书表示,后续预计每周会有70至80万剂的稳定供货,正值Delta病毒突入台湾社区的此刻,其不仅有助于政府的抗疫部署,更有助于稳定社会民心的浮动。
然而,前述非计划中的184万剂BNT能够提早抵台固然可喜,却也因「复必泰」布条事件引起意外风波。代理商未经事前商议便自行挂好挂满布条,表面虽是商业宣传的惯例,却容易让外界认为这是有意的政治操作,明知台湾有些人对该名称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刻意作为,也充分凸显此刻两岸关系的脆弱与敏感。
当台湾政府同意且愿意接受这批包装上印有「复必泰」及简体字的疫苗,乃至鼓励台湾捐赠方积极争取之,或如陈时中部长所言,目前防疫是唯一考量,重要的是疫苗内容是否安全、有效等,显示政府应对处理相关争议的自信有所提升,也符合科学防疫的理性主义精神,这点确实值得肯定。
回顾这起事件,其实即使当初代理商没有挂上布条,但经由先前媒体的大幅报导与朝野对于疫苗进展的高度关注,相信多数民众已然清楚这批疫苗能够提早来台背后的因缘和合;相对地,即使该布条在疫苗抵台出舱前被迅速移除,却也无改其来源的经过与事实。如此一来一往,颇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况味。
换个角度,如果当初布条上出现的不是「复必泰」,而是印着台湾相关捐赠方为主体的标志符号,上面写的是「台湾加油、抗疫成功」或「命运与共、战胜疫情」等中性的祝福字眼,虽不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意境高雅,但似乎都比「复必泰」三个字更能完整传递温暖丰厚的体贴,或至少可以避免此前造成的无谓猜忌或纷扰。
特别是当前两岸情势,小至布条挂不挂、内容的呈显,处处皆是学问,更是需要某种的善意与智慧,否则很容易沦为好心办坏事乃至适得其反。而这样的智慧或须跳脱偏狭的斗争、敌意或对抗的心态与惯性才可能成就。
尽管首批BNT疫苗意外引发前述风波,但所幸并未影响后续的交货。尤其,受郭台铭委托兼代鸿海与永龄基金会接机的台积电慈善基金会董事长张淑芬女士公开致词时,除了提及捐赠过程各方的努力,包括政府授权和协助、郭董辛苦到欧催货,台积电法务协调各方以及慈济的慈爱等,还特别提到「应该感谢BNT跟复星医药给我们的协助」,展现不凡的大器风范与气度,不仅值得当今两岸与朝野参究,更蕴含面对处理当前复杂敏感的两岸关系,以及能否使之转危为安所需要的理性、格局与智慧。
当前两岸除了官方对话依然中断外,民间交流互动亦深受疫情反复的影响,而台海局势更是受到国际情势与外部环境变化所牵动,近期发展确实令人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在习近平于中共成立100周年发表重要讲话后,从国台办下属海研中心7月底主办的两岸关系研讨会观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仍为当前北京对台政策主基调;另方面,日前陆委会副主委李丽珍表示,疫情若受到有效控制后,两岸要恢复正面、健康、有序交流,政府是持正面态度看待的。显示双方仍在努力释出谋求和合的正面讯号。
如何在乱局之中依然能够保持理性与自信,避免陷入无穷止尽的敌意螺旋,避免凡事上纲上线扩大纷歧,避免唯军事论看待两岸关系,并且能够珍惜与把握彼此的善意与机遇,相信这才是两岸双方正确的道路与选择,又谁能说「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符合北京当局的战略利益呢?
(作者为两岸政策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