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周休三日时机尚未成熟
(图/本报系资料照)
「周休三日」议题近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伴随公共政策网路参与平台连署正式通过,专家学者亦陆续指出实施趋势和挑战,然而其中涉及法规与政策层面相对较广,因此未来是否成为亚洲第一个落实国家,仍须经过各方广泛讨论和凝聚共识。
周休三日议题的讨论热度早已历经多年,背后反映劳权意识的提升和劳资互位的拉锯,关乎劳工工时、全球趋势、劳动效益等连动性问题。台湾的劳动工时向来全球榜上出名,尽管从早期一周一例假和每周工时48小时,演变至今一例一休和每周工时40小时,然而综观疫情导致工时大幅缩短的2021年,年平均高达2000小时仍位居全球第四位,相对于邻近的日本与韩国更明显偏高,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劳团等相关团体广泛批评。
周休三日缘起于欧美日各国,早期冰岛于2015-2019年开展研究实验,日本微软公司和松下电器亦曾尝试性推动,至于相对成型者则起源于纽西兰在2018年的企业试点实验;由于推行成效远高于预期,发起企业家Andrew Barnes面向全球成立非营利组织「4 Day Week Global」,希望结合产官学研布点各国进行试验,解决工作效益和生活品质的平衡问题。
根据该组织发布的试点结果,全球各国目前施行的成效普遍良好,2022年推行期间员工约略在80%时间内完成100%正常工作量,若以生产力提高程度1-10分进行调查评价,最终成果则高达7.7分,此外劳工幸福感、环境保育、员工稳定度等层面亦产生正向助益,显示周休三日对于劳工的工作成效影响甚微,对于资方而言企业开销则能有效降低,劳资双方对此成果自然乐观其成。
国外实验的成果目前效益较佳,台湾目前亦存在少数公司尝试类似性工作机制,其中尤以施行10年的圆神出版为首称羡各界。此外新冠疫情后国内远距办公模式兴起,亦间接推进工作型态弹性化的转变基础。然而周休三日不仅事关劳工权益,包含军公教及学生等涉及层面极广,同时导因于行业工作型态的差异,模式难以一体适用国内企业,遑论势必加重近年越演越烈的缺工问题。
放眼周休三日的根本性问题,即是工时过长背后复杂的经济与市场因素。向来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长期仰赖代工模式和思维来营运企业,从品牌和产品附加价值的角度来论,我国中小企业不及欧美企业,导致劳工相对低薪的结果,则是前者亦采取延长工时来换取薪资的增幅。
综观上述而言台湾目前实施周休三日的时机尚未成熟,然而连署通过的另案「降低每周工时」则值得进一步讨论,未来在汇集产官学研单位意见后,或许缩短及弹性工时则是相对可行的方向,从而才能逐步推进周休三日实施的可能性。(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