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止痛药」分2类 药师示警「服用方式」:1类常吃会伤肾

▲医师提醒,止痛药不可长期滥用,若有长时间疼痛问题,要先就医检查。(图/达志影像/示意图)

记者赵于婷/台北报导

现代不少人常常头痛、肌肉酸痛等,会透过市售止痛药缓解不适。对此,药师提醒,市售止痛药成份一般分为「中枢止痛药」,含有乙醯胺酚以及「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而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若连续使用超过一周以上,要特别注意肾脏功能及胃肠道的伤害。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阳明院区药剂科药师陈又任指出,市售止痛药成份一般分为中枢止痛药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另一类主要是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NSAIDs),两者在市面上皆有指示用药。

乙醯胺酚常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疼痛,并有解热作用,通常用于肌肉、骨骼及其他非神经组织受伤所引发之疼痛,乙醯胺酚无肾毒性、也无肠胃道、心脏血管系统毒性,一般常用频次为每4到6小时使用一次,成人一天使用不超过4g(以一颗500mg/tab,不超过8颗),超过剂量、同时并用酒品易对肝脏造成毒性,而在许多综合感冒药及退烧药水中若也有乙醯胺酚的成份,也要避免过量服用。

而非固醇类消炎药用来治疗轻度至中度与炎症相关的疼痛,常见的成份,如:伊普芬(ibuprofen),对于肌肉、骨骼或其他非神经组织受伤所引发的伤害性疼痛有效,具有抗发炎及解热的作用。

但陈又任提醒,若使用非固醇类消炎药连续超过一周以上,应注意对肾脏功能及胃肠道的伤害,而有药品过敏病史、消化性溃疡病史、心脏病史、肾脏病史、脑血管及周边动脉疾病史者宜小心使用,若是外用贴布剂型,也要注意贴的时间约为4到6小时,时间过长易引起皮肤红痒,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