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家属必做3件事「资源不漏失」 情绪稳定最重要

如何照顾失智者,许多相关支持团体都有相关课程,家属可从中学习更多经验与技巧。(图/翻摄自失智症协会脸书)

当失智患者确诊的那一刻,许多家属脑中都是一片空白,紧接着便会问:「接下来怎么办?」专家建议一定要做3件事,包括所有家属一起认识失智、寻求稳定咨询管道、加入民间支持团体,才能在慌乱时及时获得支援,且善用各种社福资源。另外,若患者出现疑似失智症状、但无病识感,其实不必硬逼患者承认失病,情绪稳定更加重要,同时搭配药物治疗、运动、增加社交机会,就能延缓病况恶化。

艺人林青霞过去曾透露婆婆生前罹患失智症,而丈夫邢李㷧知道自己母亲节俭又怕生,因此便请佣人佯装是母亲的「朋友」,若病况需要住院时,这位「朋友」便会跟婆婆说这是送她的礼物,借此安抚婆婆的情绪,让婆婆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多了几分安全感。

台湾失智症协会秘书长陈筠静表示,维持失智症患者的情绪稳定、自尊非常重要,除了能延缓退化速度,家庭支持力量也会更强。「例如患者出现失智症状,却没有病识感,可与患者长期看诊的慢性病医师沟通,由他进一步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千万不要用硬逼的方式。」

林青霞曾经透露老公邢李㷧照顾失智婆婆相当贴心,一切只为了让母亲更有安全感,情绪能够平稳。(图/报系资料照)

陈筠静说,就算患者不愿去医院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让患者在接纳的情绪下去接受生活中的安排,例如去日照中心或失智据点等。「第一次很关键,如果患者有被遗弃的感觉、或感到害怕,未来就很高机率不肯踏出去。」因此,照顾患者的技巧就相当重要,这些需要经验累积,此时若有稳定的咨询对象就能获得帮助。

「失智患者确诊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所有家人一起认识失智,如果患者已有病识感,也可以一起参与讨论,全家人一起准备未来的生活,最好不要只有一位主要照顾者了解病况,否则就容易出现失智患者误指偷钱、饿肚子等事件。」陈筠静说,「天边孝子」的情节屡见不鲜,照顾者已经身心俱疲,若又得不到其他家人支持与理解,恐怕会提早崩溃。

第二,确诊后到附近医院的失智共照中心就医与咨询,失智症个管师会与家属联络,开始引介相关的资源,包括长照2.0的照顾资源,共照中心安排的照护课程等。确诊后半年,家属可请医生开诊断证明申请「身心障碍证明」,以利申请更多相关资源。「全台共有100多家医院设有失智共照中心,可至卫福部长照专区https://1966.gov.tw/LTC/cp-6456-70024-207.html查询附近据点。」陈筠静说,目前的失智症患者可使用的服务资源包括日照中心、失智据点、居家服务、长照机构失智症专区等,都可咨询共照中心获取资讯。

第三,可加入民间相关组织,进而获得支持与协助。「例如失智症协会设有家属必修班,让家属能快速了解失智;此外也有关怀专线0800-474-580(失智时,我帮您),因为失智患者的问题千变万化,透过咨询可以获得个人化的解答。」其他民间组织还有失智者照顾协会、天主教失智老人社会福利基金会、立心慈善基金会等。

陈筠静说,失智症协会还在台北市民生社区设有瑞智互助家庭,因为有些失智症患者不愿到日照中心等据点,但踏出家门口,其实对患者相当重要,除了能学习新事物,也会增加社交能力,更能延缓退化。

瑞智互助家庭就把环境布置得居家、但又设有各种课程,让患者觉得仿佛在家一般有安全感,除了患者受益,家属也能彼此分享、扶持,获得更多支持力量。「举例来说,如果你为失智家人不洗澡而苦恼,和其他家属分享后会发现『喔,原来大家都一样!』,同时也获得更多解决不洗澡的答案。」陈筠静说,失智是渐进又漫长的退化过程,照顾者要学习与失智者的相处之道,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