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足赛/世界杯主办国的经济效益停看听
文/洛特斯
作为一个跨越文化与信仰的运动象征-足球-就是最好的代言人,诚如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所说,「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足球是最源远流长,影响最深的。」即便各地为世界杯披上具有宗教般的狂热外衣,但在多数经济学家的眼中,世界杯就像退了流行的名牌大衣,华而不实。
据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主办方统计:总体经济到2023年会带来高达308亿美元的影响,主要是在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部分,除借此展现主办国家的产业发展,更进而带来运动观光相关收益,然而实情真的是如此吗?
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包容性成长与发展报告》便指出,政府开支的增加应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透过基础建设的兴建,短期内将推动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准,并为社会带来长期收益,但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居所、交通等基础设施,体育场馆类的建设和营运成本高昂,占用稀缺和高价的地产,转替使用率不佳,并且难以支付后继的维护成本。
▲俄罗斯总统普丁出席主办2018世界杯新闻记者会。(图/路透社)
经济学家Andrew Zimbalist更以2010年南非世界杯为例,国家耗费53亿美元,国足联计算总收入为38.9亿美元,虽带动整体GDP成长,但整修期间却将原本居住在比赛场附近的低收入居民以「国家形象」的理由驱逐。2014年巴西世界杯投入149亿美元,国足联总收入为57.18亿美元,除国家倒赔9亿外,还留下如白色大象(white-elephant)般的决赛场(现为停车场),从以上例子来看,主办国家无论短期或长期经济效益,并非如预期般乐观。
从游客模式来看,2008年北京奥运与2012年伦敦奥运游客数都在举办年后呈现缓降,在赛会期间更因为游客基于「预期心理」使得著名景点乏人问津,事实上,预期与实际观光效应之间的误差一向存在,比如南非世界杯游客便较预估少了1/3,除却观光旅游收益外,多数进帐来自门票、商品、赞助与授权等,其中电视转播权几乎稳坐50%左右,然权利金却不属于主办国,而是属于国际足联所有。
▲来自世界各国球迷。(图/路透社)
将举办世界杯硬套入经济角度审析并不公平,毕竟运动本质揉合更多的是感性而非理性,试想:一幕幕竞技场的画面鼓舞激励着年轻人,锦标荣耀则可消除社会矛盾分歧,甚至主办国更以举办赛会作为外交政策的延伸,这些好处从数字堆垒的报告中是看不到的,但凡运动场上无处不见政治角力,2016年新任国际足联的主席Gianni Infantino当选后即吹起改革号角,声明未来五大洲不再轮流主办世界杯,此举是否让硬实力完备的国家更有机会成为地主?值得后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