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巴士没电动遮雨棚 下雨司机临停路边上楼手动拉

记者陈家祥/台北报导

北市议会教育委员会9日上午考察双层观光巴士,发现营运至今每月约有1万人搭乘,换算下来平均每日约350人搭乘;此外,巴士仍用公车方式管理,应停在观光景点却停在公车站牌,加上票价300元起跳,让观巴乏人问津,议员现场要求市府突破法令规划观巴在景点有专属停靠区,或针对市民促销。

台北市双层观光巴士今年1月18日上路后,民众不时可以看到大红色的双层巴士在市区行走,但其车上的人总是稀稀落落,被外界质疑「雷声大雨点小」。

今天包括市议员应晓薇、厉耿桂芳林亭君吴世正及李庆元等,会同观传官员搭乘观光巴士考察。在发车前恰巧碰上下雨,驾驶员赶紧到观巴上层,以手动拉起遮雨棚;但本号称拉好雨棚仅需10秒,但拉完就花了40秒,雨停再收起遮雨棚则花约2分钟。

据了解,拉雨棚的工作目前是规画由驾驶操作,也就是说,若临时下雨,驾驶必须要先将巴士停靠到路边,再进行拉雨棚的工作,但观巴车体庞大,就算要临时停靠也非说停就可以停。

李庆元质疑,为何当初未直接改用电动装置,「难不成电动与人工成本落差太大,负担不起?」此外,厉耿桂芳则表示,巴士上附给民众聆听导览的耳机线「过短」,旅客很难以舒服坐姿享受旅程,且座椅菱角太多,下层空间也未提供行李置放处,硬体设施仍有待改善。

应晓薇则说,观光巴士理应停靠景点,但华山文创园区停靠站却是在逾百公尺外的公车站牌审计部,「难道审计部是观光景点?」她还说,带2个女儿搭乘就花1200元,建议若平日没人搭应该要有国人促销方案。吴世正认为观光的软硬体已有国际水准路线却当公车营运,他认为应有不同的考量

北市观传局长简余晏说,市府未补助观光巴士业者,且路线由业者自提,若要修改路线依目前法令规范需要交由交通局审议,观传局无权参与讨论;简余晏表示,市府也盼能突破法令,让业者提供的服务可以回本。目前观巴假日旅次破千,但周一至周五搭乘人数较少,会再研议是否要提供搭乘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