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辐路网的第一哩路--别让BRT沦为政争的筹码

作者/BRT打杂小生

台中BRT通车半年历经风风雨雨,听着汽车族有着数不完的抱怨,时至今日更有改为公车专用道的构想。然而,相对弱势的中部公众运输使用者的声音不被听见,亦缺乏民众对于这个新兴运具的了解,又沦为政争筹码,实在可惜。自从BRT通车后,昔日公车大量交织画面不再,干线上的人流改由BRT快速运送,到达目的地才由其他运具接驳,「轴辐路网」运输概念成形后,也提高了台中公众运输使用效率

轴辐路网(HUB & SPOKE)

全球有一些机场(HUB AIRPORT)作为周边机场的转运站(如:香港、上海),较小的城市必须与枢纽机场通航,再由枢纽机场转乘至其他枢纽机场。于是枢纽机场之间的航线称为HUB(轴),枢纽机场与小机场之间的航线称为SPOKE(辐)。

BRT通车后旅客们借由走路、骑I-BIKE、停车转乘等等方式抵达邻近的BRT车站,再由BRT进行干线快速运送,到了另外一般的BRT车站再用走路等方式抵达自己的目的地,就是轴辐路网的概念。因为大多人流整合上BRT,台湾大道沿线公车路线大幅减少75%,并增加蓝1路~蓝13路公车作为海线地区的接驳公车,轴辐路网悄悄成形。

▲ 轴辐路网演变示意图(图/BRT打杂小生提供)

轴辐中有两个重点:

1.轴辐之间的新转乘运具---公共自行车

台北U-BIKE至今约5年,一开始从重要节点设置,至今成为台北市民往来捷运站、公车站的重要途径,甚至本来会搭短程公车的旅客干脆改骑公共自行车,成为国内外竞相模仿对象。台中市第一期公共自行车租赁站(I-BIKE)设置于BRT沿线,希望透过住家附近的I-BIKE,诱导民众自行骑乘单车大众运输场站附近,接着顺利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减少私有运具上路的比例,发挥最后一哩路的功能。

2.干线的快速运输---简化车种

「BRT是否就是公车专用道?」是许多人心中相同的疑问。然而,BRT是一个系统,专用道只是这个系统其中的一部分。

BRT与公车专用道差别最大的地方,在于专用道上只有一条路线进行营运,让旅客简化搭乘过程,以及周边辅助设施增加搭乘舒适度、加快人流输送,这些加起来才是整个BRT的效益,就像捷运般。若公车进入专用道,容易造成车辆排队的「拥挤现象」,再加上路线繁多,外地人、不熟的乘客无法判断该车辆的目的地,增加乘车的不安感,间接降低公众运输使用的意愿。

在专用道只有BRT的条件之下,将使干线运输更有效率。一是因地制宜的车型:在台湾大道上目前为18公尺长车型,未来路网部分低运量区间采用12公尺长车型,有效率运输同时也不忘供需平衡的原则。二是车外收费:将付费人潮由车辆上转移到月台,减少BRT在月台的时间,及早完成离站程序,有别于一般公车上下车还得排队感应卡片、投币的「低效率」付费模式。三是延误时启动的优先号志:帮助BRT稳定班距,而不是无止尽的通过路口,如果把台铁视为有绝对优先号志的BRT,那么今年过年时苏花公路的北返车潮已经体会南澳平交道挡车威力。

看见公车专用道无法达成的效率与稳定

当BRT快速运输的时候,专用道大多时间呈现空空的状态,常被驾驶人批评,但这却是系统效率的最佳印证。轨道运输系统效率够高,即在于「净空」,BRT只是将这个场景从铁轨搬到马路上,车辆由大到小而已。

以尖峰时段来说,一台BRT乘载量约略等于两台一般公车,又等于四十台坐着两人的小客车,更多时候一台小客车可能只有一人。换算为占用面积,一样乘载80人,BRT使用道路 54平方公尺;公车占用道路至少75平方公尺;小客车占用道路至少800平方公尺。

在自己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BRT从静宜大学到新光三越东行站的标准时间是27分,即是营运稳定性的证明,也加说明台湾大道一段(原中正路)与光明陆桥布设专用道的重要性。若能再依原先的「专用道完整设置,把经过中正路的公车改线,国道客运赶快挪到未来的转运站」计划,中正路与光明陆桥都不会严重壅塞,但对于BRT而言又是增加效率、增加安全的一大步。

▲辅助资料,2014.8.29班距调查综合分析(图/BRT打杂小生提供)

城市风貌的再造

台北MRT成功观念深植人心,导致大家想从公车直接跳到MRT,而过去的例子发现这样做是不太可行,毕竟MRT一公里需要40亿元新台币。台中在2010年规划经费低、工期短、运能足够的BRT,这是台中市民花了10多年改变自己移动习惯的结晶。一条在台湾初生不久的捷运系统国外早已使用30年,主流是与一般汽车共用路面或是停红绿灯,有钱一点的地方才弄一点高架,一样达成人流运送。

现今国外逐渐出现「公众运输是一种社会福利」的新思维。公众运输工具的乘客长期以来付出成本多过一般小汽车,享受不好的乘车环境,成为相对弱势。公众运输主要帮助社会中的相对弱势(学生、老人等),所以我们更要营造良好的搭乘环境,因为受惠的不是我们上一代就是下一代,甚至我们哪一天也需要他。

当看到其他国家,无论是BRT或LRT,总能发现的大众运输与人们如此亲近,尤其残障人士都能行动自如时,不得不说出一句话:「我们期待的是什么样的城市风貌?是人们快速移动,享受城市?还是车子行驶在永远嫌太窄的道路上?」

▲ 公共运输对应的运量与兴建平均价格(图/BRT打杂小生提供)

●作者打杂小生,台中本地人,2014年8月担任BRT工读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