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单车旅行 花莲拥抱太平洋的「滨海自行车道」

花莲滨海自行车道接近市区,也能近距离辽望太平洋

记者蔡玟君/花莲采访、摄影

骑上单车,从花莲文创园区出发,沿着中华路一路直行,经过公园路、菁华街,周遭的景像人口稠密的市中心,渐渐感受到夹杂淡淡咸味微风吹来,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不过约20分钟的路程,就来到能欣赏蔚蓝太平洋的两潭自行车道的其中一段-「滨海自行车道」。

骑过仅容2人并行的曙光桥,车道两侧绿荫环绕,挡住花莲炙热的阳光,偶尔朝着右侧看去,层层海浪不断拍打海面,感觉就像是在大海的拥抱中,享受骑乘自行车的乐趣。台湾观光学院主任宋映呈表示,早期这一段车道是台铁为了配合筑港工程,运送人力、物资而建的「临港线」,后来因新铁道取代,这里也被铺上柏油,成为一条自行车道。

▲▼从木栈板铺成的曙光桥(上图)进入,开始来段最靠近大海的单车之旅!且车道内绿荫环绕,即使是在夏天也颇为凉爽(下图)。

骑到中途,可以选择在「米仑招呼站」休息片刻。这里曾是旧临港线的站点之一,不只运送物资,也是上下学的学生、到外地工作的上班族下车的地点,虽然如今仅作为休息的凉亭,但仍无法掩盖它过去曾经是乘载着梦想与普通生活转运站。不过,因为偶尔可能会有毒蛇出没,在休息之余仍要注意自身安全。

▼昔日是台铁停靠站之一的米仑站,如今成为来往的民众暂时休息的木造亭台

江口良三郎公园」也是途中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宋映呈表示,过去米仑招呼站附近一带曾是名为「鸟踏石」的小渔村,不仅是因为石头很多,同时还有许多鸟类喜欢踏在石头上栖息;而在日治时期,时任花莲厅长的江口良三郎认为这里必须兴建一个港口,但向日本政府建议后却以「太过偏僻」为由被驳回。

江口良三郎为了达成兴建港口的目的,不但写了多首歌曲赞扬,甚至组成一只棒球队远征甲子园,最后终于在他逝世五年后,日本政府同意在此兴建花莲港。虽然在他有生之年无法亲眼目睹花莲港的兴建过程,但世人因感念他不遗余力的奔波,所以特别在这里立了一座石碑与大型木造鸟居纪念他的付出。

▼「江口良三郎公园」的大型木造鸟居与石碑,是为了纪念花莲港的推手-江口良三郎而建

最后来到拥有火红色外观的景观桥。这里有个必须提醒的小地方是,因桥上走道狭窄,所以如果自行骑着单车前来此处,过桥时必须用牵车方式徒步而过。

从桥上向下远眺,不时有船只忙着进出港口,不远处就是单车道的终点,一座临铁路而建的仓库美术馆-「维纳斯艺廊」。虽然港岸有多处仍在施工,但却依然无法掩去它在时间的流逝下,带着老仓库独有的沧桑美感

▲▼从火红的景观桥缓缓步行而下,不远处隐隐有缤纷色彩在老灰墙上跳跃的就是花莲港「维纳斯艺廊」。

这里有两座记者认为绝对不能错过的大型艺术装置全台首座以蛇纹石雕成的「幸福青鸟邮筒」,与名为「迟暮与沧桑的幻象」的大理石石雕艺术家林满津表示,青鸟邮筒全身用重达6吨的蛇纹石雕成,曾被成功大学团队研究出内部充满能量;将它放在最靠近太平洋的港岸,寓意从这里投递信件后即能立刻沿着海浪飞越东南西北,迅速将讯息传达到对方手里。

而由艺术家蔡文庆运用石灰大理石巧手打造的互动式装置艺术「迟暮与沧桑的幻象」, 林满津表示,他们认为艺术要进入一个人的空间、记忆有点困难,因此希望做出一个可以让民众不仅看得到也摸得到,借由互动的方式,让它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份,即使多年过去,这件作品带来的美丽回忆,仍能深深烙印记忆里

▲▼花莲港岸边的大型艺术作品:「幸福青鸟邮筒」与「迟暮与沧桑的幻象」,是到维纳斯艺廊时绝对不能错过的景点,且幸福青鸟邮筒不仅只是艺术创作,也可以协助游客从这里将美好的回忆纪录,写成一张张明信片传递出去。

花莲滨海自行车道:

花莲文创园区→中华路→菁华街→花莲滨海自行车道→曙光桥→米仑招呼站→江口良三郎纪念公园→景观桥→花莲港维纳斯艺廊,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