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立法民意即將對撞

柯文哲被收押,因为是主要反对党主席遭羁押,因而国内外瞩目,美国在台协会与大陆国台办都对此发言。我想政治人物除关注民众党重创后的政局发展外,更应担忧的是本案后续,加上关联事件的堆叠加乘,或将使原本国民对司法偏低的信赖度再受重创。

柯文哲有罪与否迄难定论,但办案过程中的「马拉松式」超时讯问、「先放后抓」的羁押程序、屡被质疑泄密违反「侦查不公开」等,均不无可议。此番司法系统办案的努力与高效率,对比冻压七年的「郑文灿案」与调查牛步化的「超思案」,亦难谓无「双标」之嫌。目前柯文哲放弃羁押抗告,似借此凸显遭「司法迫害」;故除非罪证确凿,否则法律案件「政治化」后,无论日后判决结果如何,恐怕已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无独有偶,具高度社会争议的死刑存废与国会改革两释宪案,与司法院正副院长及部分大法官的人事同意案,均集中在近期处理。届时可能接连引发司法权、立法权与广大民意间的对撞,影响难以估计。屋漏偏逢连夜雨,近日竟有法官涉嫌协助诈团律师洗钱遭起诉,动摇司法公信力之事件再添一桩。

上述疑虑理由,虽说不外当权者漠视当前司法体系沉疴;例如国内诈欺犯罪瘫痪侦审作业的问题,仍一意介入干预以遂其所愿;或体系内少数人员禁不住权、钱诱惑,沦为政治打手或犯罪帮凶;或若干裁判与解释逸脱常理、有违公平正义,致外界观感不佳。但不可讳言,因「审判独立」与终身职保护,司法人员之养成与考用选拔的「菁英化」、长期不受外部监督、欠缺有效考核淘汰机制,导致腐化失灵不易察觉,及特权易于掌控的脆弱结构,才是积弊根源。

为对症下药,最近德国欲拉高国会对宪法法院法官的同意门槛、美国总统拜登想废除大法官终身职、墨西哥推动全民普选法官的司法改革,均为例证,反观我们呢?

莫认为无形的司法公信力崩坏不关痛痒,一旦维护正义的最后防线沦陷,轻则人民被迫自力救济、私刑报复兴起,重则国家社会被撕裂激化,走向分化对立。何况促转会为平反一九七○年泰源监狱暴动事件所作「促转司字第六二号决定书」,既为其所谓「抵抗权阻却违法」背书,并否定当事人所受审判程序的正当性;则未来倘有人再次高举「公民不服从」冲击和威胁现行体制,我亦不觉意外。

蓝委李彦秀说「今天的柯文哲,可能就是明天的你我」。让人想起汉朝张释之名言:「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千载之后,仍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