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轮事件66周年 罹难家属老泪纵横:我们真的是逃亡

民进党立委郑丽君太平事件受难家属召开记者会,呼吁政府正视与还原历史。(图/记者刘康彦摄)

记者刘康彦/台北报导

「太平轮事件」66周年前夕,受难者张昭雄孙全堂等人20日下午在民进党立委郑丽君、台湾民主学院主任杨长镇,以及《太平轮1949》作者张典婉陪同下召开记者会,呼吁政府正视、还原太平轮沉船事件,并将设在基隆海军后勤指挥部营区内的纪念碑迁出营区。

同时,郑丽君也将提出临时提案,要求政府重修、搬迁纪念碑至基隆中正公园等适当场所,并订定1月27日为国定纪念日。她强调,太平轮事件不只是受难者家庭的历史,更是台湾移民史的重要事件,政府必须正视、还原与纪念。

由国际名导吴宇森掌镜金城武章子怡担纲演出的《太平轮:乱世浮生》搬上大银幕后引发讨论。罹难家属张昭雄感叹,影片完全是谈恋爱,和罹难的太平轮是两回事,「我们真的是罹难逃亡,很不得已才搭乘太平轮!」

▲太平轮沉船事件受难家属张昭雄。(图/记者刘康彦摄)

忆起亡父,他不禁哽咽落泪,强调因「国共内乱」才迫使父亲搭乘太平轮返回上海结束事业。他说,小时候曾与姐姐至基隆看纪念碑,但当时没有被围起来,如今每一年去却都要再申请,「难道我们家属们要提出像228一样的抗争,才能达到我们的心愿吗?」

张昭雄还说,家属目的并非抗争,而是为「讨回一个公道」,没料到成立「太平轮纪念协会」遭内政部打回票,拜访文化部国防部请求迁碑也都无疾而终,陷入「求助无门」的情况。他无奈指出,父亲离世66年,担心子子孙孙都不知道太平轮这件事,只好在家里经常提起。

罹难家属孙全堂老泪纵横,谈起父亲遇难、祖父为此自杀、年仅6个月的妹妹饿死、母亲四处替人洗衣,叮咛他要刻苦耐劳等回忆,让坐在一旁的郑丽君也潸然落泪。孙全堂表示,纪念碑现在是孤立的,他很重视能否迁移,希望透过迁碑让世人记得,太平轮是因「国共内战」而起,不要再发生不幸事件。

世居舟山群岛、推动「老兵返乡」运动的姜思章说,为表达迁移纪念碑的诉求,曾主动拜会时任国防部副部长杨念祖,国防部却回复需所有相关人士签字同意才能搬迁。他讽刺,「这个话很像是笑话,要到哪里去找相关人士签字同意?」

姜思章还说,太平轮出事时,他只有10几岁,家中渔船恰巧在事发海域,并抢救几名生还者,为求保暖,他父亲要求众人脱去衣物钻进被窝。他笑称,小时候不了解,还觉得「光溜溜的钻进棉被很好玩!」

▲世居舟山群岛、父亲曾抢救太平轮事件生还者的姜思章。(图/记者刘康彦摄)

此外,他质疑仍有「政治力」从中作梗,包括中国大陆始终认为逃难者多为国民党高官富商罹难者后裔张和平则说,不论各种省分、背景的牺牲者都是中国人,呼吁两岸官方尽速沟通,让今年的清明节在上海举行祭祀。

受难者第三代吴素萍说,为表达迁碑诉求,2年前曾主动写信给总统马英九府方与国防部海军司令部事后回函,要求依程序申请。她说:「有回没回,没有甚么差别,看了很无感」、「这些老人家哪懂程序,力量这么微薄,政府踢来踢去,我觉得有回没回一样,还不如直接下令把纪念碑迁出」。

面对求助无门的家属,国防部发言人罗绍和表示,纪念碑迁离营区并非国防部权责,但如果家属有意愿迁移,国防部很乐意配合,并指多年来海军陆战队负责维护、保存碑体做得很好,遗族祭祀先人也都积极协助。

▲受难者第三代吴素萍曾主动写信给总统马英九,呼吁将纪念碑迁出营区。(图/记者刘康彦摄)

▲太平轮事件受难者呼吁政府正视此历史事件,并将设在基隆海军后勤指挥部营区内的纪念碑迁出营区。(图/记者刘康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