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公司化/安全淪口號 前員工曝虛驚事件不斷

台铁公司化后,乘客最关心的还是行车安全问题。记者曾吉松/摄影

历经两次重大事故,政府欲透过公司化,彻底翻转台铁长期酱缸文化下不安全的组织。然而台铁公司董事会下虽设置「安全管理委员会」,国内外专家都认为公司化不是安全的万灵丹;若安全无法落实在组织意识中,依旧是纸上谈兵、沦为口号。就如普悠玛号事故后,台铁至今仍有卅五项改善建议未解除列管,且大小「虚惊事件」还是不断。

今年八月来台交流、协助JR西日本改革的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安部诚治,在「借镜JR西日本推动安全改革专题研讨会」中提醒,企业应了解疏失背后的原因与事实,台铁要让员工意识到组织问题、思考问题,在组织中深耕安全相关意识,主动维护安全,是台铁公司必须面对的第一大难题。

「安全不易衡量,它既是组织文化也是纪律,员工必须打从心底认同、不断改进。」交通部前部长贺陈旦也直言,安全得靠长时间累积,而非上课、提供设备就能达到目标。

当台铁于三年内发生两次重大事故,急须透过改革强化安全,台铁导入并由第三方评鉴安全管理系统(SMS),也不断强调会落实风险管理的PDCA步骤,台铁前年仍发生六一六件行车异常事件,未达安全绩效指标。

「我还是觉得很危险。」一名不具名的台铁退休员工向本报透露,台铁近年仍发生许多未发生事故、但有潜在风险的「虚惊事件」,让他胆战心惊。

太鲁阁号事故罹难者家属陈鹏年参与隶属交通部的「外部监督台铁安全改革委员会」,协助台铁内部稽核,但他观察事故至今,台铁组织叠床架屋,横向纵向联系严重失灵,却屡对外标榜「齐心协力.勇于改革」,格外讽刺。

陈鹏年的观察,与国民党立委鲁明哲十一月初于立院质询拿出的资料不谋而合。鲁明哲当时提到,二○一八年发生普悠玛事故后,政院核定一四四项改善事项,仍有卅五建议仍未改善,直言交通部不仅没追查、指导改善,反而放着一起烂。

当台铁局与台铁工会不断强调「安全」,甚至在公司化设置条例中纳入安全管理委员会,北中南东分区营业处各设置营业安全科,对照台铁于事故后的改革方向与进度,格外令外界担忧。

贺陈旦认为,由学者、专家与台铁主管组成的委员会,负责运行安全政策咨询、建议,但若台铁董事会无法建立制度完善、就事论事的组织与文化,透过绩效与考核实现管理制度时,恐怕不易建构更安全的环境,「安全管理委员会要想清楚,一定要玩真的」,他语重心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