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天府之国 印象成都(上)

巴蜀的地形是出了名的险阻,连「天上谪仙人」都认为坎坷难行,说是:「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送友人入蜀〉)。不只如此,高危之势使行川之难有如人生,无怪乎李太白一而再、再而三地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不过,四川冠天下的景观确实值得人们为之跋涉劳顿,有道是「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笑傲江湖》中的青城派、「鱼在天上飞,鸟在水中游」的九寨沟、《倚天屠龙记》中的峨眉派,无非令人心驰神往的名胜。此外,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也是令人融化的「景点」之一。

至于颜色刺目而味道酸辣的川菜,就算不上课读书、不追剧看电视,应该也是众所周知。

地势险恶之名远播

都说四川是「天府之国」,其风土人物,《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藉其笔下角色张松之口略陈梗概:西蜀益州的别驾张松奉主公刘璋之命出使曹魏,与曹操的主簿杨修有过一番对话。杨修首先问候张松:「蜀道崎岖,远来辛苦。」生活于中原的杨修问候从益州远道而来的张松,不是用一般的「风尘仆仆」或是「舟车劳顿」,而是直接道出「蜀道崎岖」,可见四川地势险恶之名远播,连中原的人都有所耳闻。

一阵客套话过后,杨修切入正题,问及巴蜀的风土和人情。张松回答:「蜀为西郡,古号益州。路有锦江之险,地连剑阁之雄。回还二百八程,纵横三万余里。鸡鸣犬吠相闻,市井闾阎不断。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国富民丰,时有管弦之乐。所产之物,阜如山积。天下莫可及也。」至于人情,「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胜记,岂可尽数?」张松接着又极尽夸张之能事,将四川人才之良多形容得天花乱坠:「文武全才、智勇足备、忠义慷慨之士,动以百数。如松不才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记。」(《三国志通俗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

风光特出亲身体会

这是入蜀之前,我对四川的印象——景致再怎么诱人、风光再怎么特出,都仅止于传说。直到游川之后,传说一一经过检核,我的成都印象才在耳闻亲见与口味亲尝中真实而具体地形成。

原来「成都」之名可以上溯至周朝先祖:周太王古公亶父迁移到岐山下,因为此地「一年(可以)成邑,二年(可以)成都」;「成都」因此得名。(乐史:《太平寰宇记‧剑南西道‧益州》)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凿山填江修成都江堰,有别于世界上其他的水利工程:绝大多数的水利工事皆是筑坝以截水分流,而都江堰并未建造一堤一坝,却依然能够完成截水分流的工程;而且持续二千余年,至今仍作用着,灌溉、滋润着成都平原。有「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纪念碑」为证——事实上,这是一九九四年所立,都江堰现今的灌溉面积早已超越当年。

东汉末年,张陵在青城山结茅庐、传道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于焉兴发;青城山遂成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差不多与此同时,佛教也传入四川,峨眉山成为佛教的据点之一;此后更成为释家的重镇,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及乐山大佛则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这次成都之行享受了「青城天下幽」,而不及「峨眉天下秀」,因为主要活动范围在都江堰市和成都市区。登临青城山时,导游屡次提醒大家量力而为,不必定要攻顶;然而我并不觉得青城山有多大挑战。况且即使青城山一如蜀道之难,为了山上的云雾缭绕及其予人的飘飘欲仙之感,费劲登上一定的高度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当志工伺候大熊猫

此行还有一件同样艰巨而值得的任务:在大熊猫基地当志工。当志工伺候大熊猫可是非同一般的志工:得事先申请,而且必须提出健康证明,在上工前还得再次签署安全协议。伺候大熊猫有特定的工作服,若是为其预备窝窝头等膳食,服装、配备等的要求就更加严格。

当天微雨,套上工作服后又加上军服般的迷彩雨衣,才终于可以上阵。我们分别为每只大熊猫铲除排遗物、打扫房间(当地的工作人员称大熊猫宿舍为「别墅」)、搬运并堆积竹子。在雨天干这些粗活与我原本幻想的工作截然不同,使上工前跃跃欲试的我还没完工就越来越佩服这里的工作人员——有爱才有热忱,有热忱才能持续这份工作啊!尤其参观导览时,听到讲解员的解说,知道更多服侍大熊猫必须照顾到的细节,就越发对大熊猫工作者刮目相看。导游特别提到:小时候的大熊猫名叫「熊猫幼崽」或「熊猫宝宝」,而非「小熊猫」;「小熊猫」是另外一种动物。

(待续)(风流/台湾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