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看台湾》我在美国教《台湾性别研究课》(上)
2015年8月11日妇女救援基金会举办《芦苇之歌》纪录片首映会,会后导演吴秀菁(左起)与妇援会执行长康淑华一同合影留念。(本报系资料照片)
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台湾性别研究课》的课程纲要,授课人是该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候选人Linshan。
在读硕期间,她偶然发现白先勇老师是自己的桂林人同乡,于是阅读了白老师的所有作品,并就《台北人》一书的翻译写了自己的硕士论文;同时在阅读《孽子》的过程中也对性别研究和酷儿研究产生了兴趣。因为白先勇,她硕士毕业后,申请到了白老师所在的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期间,她所在系所需要一名教授台湾相关课程的老师。由于她很关注台湾研究和性别研究,所以就以台湾的性别研究展开授课。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份授课纲要,更像是一份授课随笔。你看不到那些干巴巴的理论,却能从字里行间,如临课堂,感受到当时授课的氛围,讲者的所思所想。
作 者 自 述
尽管从大学时代开始,已经教了十几年的书,但在国内是英语老师,来了美国则是中文老师,很少有机会教授自己关心的议题。在美国大学的博士项目中,当博士生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成为博士候选人,就有资格独立开课,但真正获得这个机会需要与系里的教授们不断协商。2021年春季学期,我终于第一次有机会独立授课。
在美国教授台湾研究,需要从最基本的开始讲起,因为大部分的美国学生对台湾一无所知。当然,课上也有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希望通过教授台湾的性别研究,让他们认识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台湾。这门课每周两次,第一周概论过后,我会按照历史脉络,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学、电影、流行文化文本,与学生进行探讨。我校是quarter制,因此一学期一共十周。以下内容是我上课时的随笔,为了让柚子铺的读者更好理解,我重新整理了随笔,加入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并加入了一些推荐和「珊越拾穗」播客节目链接,供大家自行探索。
对于性别研究,我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因为它帮助我走出了很多性别刻板印象造成的自卑与困扰,并不断实现自我赋权。性别研究的学习没有止境,它是随着时代发展会不断变化革新的学科,需要我不断去摄取新的营养。因此,教授这门课程,是一种教学相长。我完全不认为自己是个中权威,而是真心希望能跟学生交朋友,听他们说自己的故事。
第1周
台湾研究是什么?性别研究是什么?
第一节讲台湾研究概况的时候,从台湾历史开始讲起,也讨论台湾的人口构成和语言;同时,也会把台湾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讨论不同语境下的台湾会有怎样的变化。这堂课上,几乎没有大陆和台湾的学生发言,感觉有点可惜。
第二节讲性别研究,从性别研究最基本的概念讲起,包括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性机制(sexuality)、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亲密关系等;然后从历史的维度,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父权制问题和其他性别议题,并延伸到当下;之后是性别研究的不同分类及其与女权主义、酷儿研究等学科的关系,最后落脚在台湾当下的研究状况。在讲述的最后,我特别指出「交叉性」(intersection)的议题,希望学生在学期当中,能不断反思性别与国族、种族、阶级等其他议题的联系。在课上,我很期待男生能多发言,但好像也没有期待到。
第二节课上,我也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性别为什么重要?我利用menti收集了一些关键词,大家可以在图片上看到。
(作者提供)
第2周
台湾日治/日据时期的Modern Girl
我给大家读的是翁闹的《残雪》和杨千鹤的《花开时节》。
翁闹(1910-1940)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尤以现代主义的创作闻名。他在1934年前往日本留学,并用日文发表作品,《残雪》(1935)是其代表作之一。这个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林春生在日本东京留学时发生的故事,他在与代表日本的喜美子和代表台湾的玉枝两个女性的感情之间犹豫不决,最后放弃选择,继续他一如既往的生活。
杨千鹤(1921-2011)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她的主要身份是记者,并在体制内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花开时节》(1942)是她唯一一篇小说创作,讲述了一群受到高等教育的女学生在毕业就要面临结婚的既定命运以及她们茫然不安的感受,同时也描述了年轻女生之间的互动和情谊。
Modern Girl中译众多,如「摩登女子」、「时代姑娘」。这是在20世纪早期随着现代化发展,全球都能看到的一个文化现象,女性想要摆脱既有的「成为妻子、成为母亲」的命运,去追求自己的喜好。大名鼎鼎的张爱玲(1920-1995)也可以放在这个框架下进行讨论。研究这一议题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着是《世界各地的摩登女子:消费、现代性和全球化》(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2008)。
隔了三四年再读翁闹的《残雪》,发现自己注意到了很多当年没看到的问题。那时候,可能注意力都在男主角林春生身上,没有去思考两位女主角作为Modern Girl的能动性和终究被家庭束缚的像娜拉一样的命运。另外,看到很多女生在作业里写读杨千鹤的小说很有共鸣,感觉真的很欣慰。所谓到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婚姻压力,是直到现在我们仍在面临的问题,真的是有普适性的,需要我们共同应对。
但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发现还是没办法调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学生发言,于是在朋友圈征集建议。第二节课时,决定将活跃与不怎么活跃的学生分到一个Breakout Room,然后建立Google Doc,分配任务(moderator, discussant, note taker, presenter),把所有讨论的成果反映在文档里面。后来一些学生反馈说,这样的方法很有效果,大家至少都开口说了几句话。我会在接下来的课中,继续探索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两周的office hour会有些学生来,听她们聊自己的经历,真的很有趣,有种教学相长的感觉。我也真的希望能从她们身上学到更多当下正在发生、我却没有关注到的事情。
第3周
太平洋战争/十五年战争/抗日战争中的台籍日本兵和「慰安妇」
第二世界大战中的东亚及太平洋战场,有很多不同的命名方式。在大陆语境中最常见的,当然是抗日战争,我们可以理解为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也可以理解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十五年抗战。
而台湾,当时处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按照当时日本的逻辑,会以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来区分战场,后者更着重于1941年突袭美国珍珠港之后与美国之间的战争。战后日本对此多有反省,比如,十五年战争这个命名,就是日本著名的左翼思想家鹤见俊辅(1922-2015)首先在1956年倡导使用的。对于战争的命名不同,也会体现出背后理解战争的不同逻辑。
从大陆和战后台湾的视角来说,台籍日本兵是极其尴尬的存在。他们在日据时代被日本帝国(近乎)强制征兆,为侵略者服务,日本战败后,中国收回台湾主权,这些士兵又以「战胜者」的身份回到了台湾。他们的战时经历是想要被社会忘记的记忆。后来,政治风向转变,他们的战时经历又被政治挪用。
本周读的是陈千武(1922-2012)的《猎女犯》(1976),正好讲述了他们的战时经历,他们必然是加害者,但同时也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受害者,小说中就描述到台籍日本兵被迫与日本军官保持性关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台籍日本兵是懦弱的,当「慰安妇」以为遇到同胞,可以拯救她们时,却发现,这些男人根本靠不住。但是,陈千武用虚构的文学笔触,给予了台籍日本兵作为人的面貌。另一篇比较推荐的小说,是陈映真的《忠孝公园》,小说并置了台湾的大陆老兵和台籍日本兵的经历和记忆,也颇能引人深思。
而「慰安妇」议题,于我而言,有更亲近的感觉,我也更想要为她们发声。近些年,有很多与「慰安妇」相关的纪录片,尤其是郭柯导演的《三十二》(2013)、《二十二》(2015),将这个议题带到了公众视野。台湾的「慰安妇」讨论,在如今台湾的「政治正确」中,有诸多尴尬,她们夹杂在诸多国族的论争中,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有些亲日的台湾政客和企业家,会如同日本右翼一般,公然否认「慰安妇」的存在。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会为「慰安妇」而努力,台北建有阿嬷家•和平与女性人权馆,也有诸如吴秀菁导演的《芦苇之歌》(2014)这样的纪录片,记录台湾「慰安妇」的故事。全球的「慰安妇」运动也会联合在一起,尤其以韩国的运动者为代表,联合大陆、台湾、东南亚的「慰安妇」,共同为「慰安妇」争取权利,并照顾「慰安妇」现在的生活。关于「慰安妇」议题的纪录片,还推荐韩国导演朴文七拍摄的纪录片《舒适》(보드랍게)(2020)以及加拿大华裔导演熊邦玲(Tiffany Hsiung)拍摄的纪录片《道歉》(Apology)(2016)。
这周光是在准备ppt阶段就觉得艰难,可能因为稍微懂得更多一些,就想展现更多更丰富的面向,然后又觉得这个问题太难准备好,只能不断感慨国族与女性之间的张力。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推荐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三枚旧金币》(Three Guineas)(1938)。同时,推荐韩国学者李娜英(Na-Young Lee)所写的《日军「慰安妇」的韩国妇女运动:穿行在民族主义和女权主义之间》(The Korean Women』s Movement of Japanese Military 『Comfort Women』: Navigating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Feminism)(2014)这篇学术文章,其中对于「慰安妇」主体性的讨论很有启发性。
上这周的课,真的心力交瘁,但同时又觉得很值得。上课的过程异常沉重,「慰安妇」议题是对我而言最需要严肃对待的话题,课后有好几个学生留下来向我表达了对于此话题的兴趣,让我备受鼓舞。刚好这周也把一直在待看电影列表里的日裔美籍导演Miki Dezaki拍摄的纪录片《主战场》(2019)看了,这部纪录片揭露了日本右翼自相矛盾的叙事,也展现了左翼为抗击右翼叙事而进行的论战。看完之后再次坚定了自己不断讲述「慰安妇」故事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抗那些日本右翼叙事。(未完待续)(Linshan)
(本文来源:「柚子铺聊台湾」公众号)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