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馆地下修复室拨开面纱 惊见文物回春

▲国立台湾文学馆文学文物修复室,由修复师们在此以专业技术修复着记录台湾文学历程的珍本。(图/台文馆提供,下同)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国立台湾文学馆文学文物修复室位处不对外开放的地下室,11月9日首度邀请媒体进入修复室,见证修复师们,在此以专业技术修复着记录台湾文学历程的珍本,并用尽心思保存古物之艰辛与高超技术。

台文馆长苏硕斌期盼对外揭开修复室面纱之举,可以让民众一探台文馆幕后的地下空间,也更加清楚台文馆为保存台湾文学根基所做的努力。台文馆的修复室仅有22坪,但在这紧迫的空间,却承担台湾文学历史文物的保存重责,显见修复保存空间极需扩增。台文馆文学文物修复室自2009年设立至今,已陆续完成修复的重要古物包含刘呐鸥杨逵杨炽昌林献堂等台湾重要文学家之捐赠文物,2018年更进行吕赫若文物的修复工作

台文馆说文物保存是一项细致且专门的技术。试想,一般纸本书籍保存,即使放置书柜中,不出数年便会泛黄,更何况是历经数十年甚至百年的珍本。台文馆修复室面临的挑战更是包罗万象书皮斑驳碎裂(书皮经长年翻阅的断裂、历久形成的斑驳)、内页泛黄的水渍虫蛀缺角纸张酸化脆裂、前人黏补撕破的胶带、遭书写墨水腐蚀的纸张等情况,都在修复师细心处理下让纸制品一一回春。纸本外,立体文物的收藏更是煞费苦心,每样物品都以手工量身订做专属无酸纸盒,不但能减少文物碰触造成的损伤,也有稳固避震功能

煞费苦心修复保存的藏品,除了展出让民众亲炙真迹珍品,往后也将与台文馆新创品牌「拾藏:台湾文学物语」进行藏品数位化权利盘点商品开发垂直整合,走入民众生活。这些深耕在台湾文学历史中的文物典籍,将持续鲜活,诉说台湾曾历经的过往,让我们以此为基础面向当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