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费起征价 每吨300~500元拉锯

图/本报资料照片

碳费订定及征收进程

第五次碳费审查会议将于9日召开,本次会议将进入深水区,首度触及碳费定价议题,涉及一般费率、及提出减量计划后的两种优惠费率。而本次会议也将针对不同产业征收不同价格的冲击,进行评估,并逐渐收敛碳费定价区间,预计起征价每公吨不超过500元为原则。

碳定价制度讨论多年,至今尚未启动,因产官学界已有尽快让碳订价上路的共识,10月底前有机会针对碳定价拍板,本次会议至关重要。据了解,起征价格应不超过每公吨500元,300元则可能是起征的地板价,双方仍在拉锯,环境部的态度也动见观瞻。

熟悉进度的委员认为,碳费价格真正的关键不在起征价格,而是提出自主减量后的两种优惠价格,依照碳费子法公告,分别为较严格标准的科学基础减量目标(SBTi)的行业别指定削减率,有较高的优惠费率A,另一个是技术标竿指定削减率,属较低优惠费率B。

依目前初步碳费征收的500家企业,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有能力提出自主减量计划,并有机会采用优惠费率较低的B价格。

产业界代表则认为,环团提出每公吨500元的标准,对水泥、钢铁等产业实质上会造成很大冲击,导致利润空间严重萎缩,即使表面上对经济影响不大,但对各产业是一大警讯,也会削弱产品国际竞争力。

以新加坡为例,碳税最初起征价格偏低,后续才把价格陆续向上提升。产业界代表说,即使考量到设有折扣优惠机制,企业也需符合一定标准并提出减量计划才能享有折扣,且减碳本身就有成本,应将起征价格订于300元内,优惠费率参照其他各国的最初的费率才公平。

学者代表则认为,碳费倾斜向任何一方,都无法达到促进企业减碳的动力,价格太高会使企业的资金无法流转,利润遭到侵蚀,无法继续研发或增加竞争力,太低的话,企业可能不愿提出自主减量计划,或是对净零转型无感,进而忽视减碳成本的投入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