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宜具流动性
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坚明接受专访,畅谈企业进行碳权交易相关事宜。图/颜谦隆
台湾碳权交易所甫开张,台北大学李坚明教授指出,碳交所平台真正的功能是价格发现,但前提必须碳交易市场要有流动性,有买卖才能活络价格讯号,不应陷入「炒作」或「漂绿」等错误思维。
碳权交易所2023年12月22日开张,李坚明指出,碳交易有三大层次意义,一、体现国际合作减碳的概念;二、缩短净零距离让成本下降、提高雄心;三、用市场的资金力量取代政府补助研发预算,让好的减碳技术更好、更易被采用。
不过,台湾碳权交易所只开放法人到平台购买国际碳权商品,但不能出售。李坚明说,从台湾角度来看,政府要防止「买卖炒作」,甚至附和公民团体声音不准利用碳交易来「漂绿」,这些观念是错误的。
李坚明表示,全球碳交易市场都是关心碳交易价格发现与否,没人在关心炒作,台湾因关心有无炒作,只能买、不能卖,商品没有流动性,将产生碳权交易所未来会变得没有流动性、市场不活络的忧虑。他说,台湾好不容易在落后国外20年后成立碳权交易所,但就因担心「炒作」的错误价值观,及被「自己的碳自己减」思维框住,限制碳权交易所的流动性。
碳权交易所成立是蔡英文总统宣布的政策,倘若未成功,政策会被质疑。以目前碳交易所的管理方式,他担心价格发现不会出来,交易价格会没有指引效用。
李坚明举例,欧盟目前碳定价是每吨80~100欧元,此价格讯号是逐步形成的,有了价格讯号,比较高科技的减碳技术成本若在80~100欧元以下就可商业化。他表示,碳权可以买卖,有了碳权收入后,减碳成本可以降低,因此价格讯号十分重要。
政府的「转念」相当重要,李坚明强调,「帮助企业即帮政府减排,帮国际减碳就是帮台湾」。企业净零用鞭子势必达不到,而是要用帮助的力量,开放企业全球布局,经营国际碳权,产生灵活性,最终净零一定要有off-set(抵换)。
李坚明说,台湾有碳权交易平台,台湾可以依据巴黎协定第6条,开放自愿性碳权市场的抵换,让企业前往国际布局,成为碳权生产者,对全球减碳做出贡献。让企业前往国际布局,变成碳权生产者,对全球减碳将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