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四大公子」 陈履安:我是在泥巴地长大

陈履安1956年入伍受训时,与父亲陈诚合影。谈起父亲,陈履安说,「他大半生战场上,过着军旅生活。」(图/陈履安提供中评社)

政治中心台北报导

监察院长、辞修高中董事长陈履安接受中评社专访时,首度谈到外界对他名列「四大公子」的看法。陈履安说,「所谓公子,好像是生活比较优越,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的童年根本是在泥巴地上长大的,抗战八年,物资条件是非常缺乏的。」但他也说,「外面每讲我一次(公子),我自己都要反省一下。」

陈履安,1937年生,浙江青田人,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前外交部长、前监察院长钱复,以及新竹清华大学教授君山并称台湾政坛「四大公子」。

陈履安说,「所谓的四大公子,在中坜事件后、高雄美丽岛)事件也发生了,那次选举也停止了,这是康宁祥当时喊出来的口号。我跟康宁祥也认识很多年了,后来我在监察院,他做监察委员。」

到了台湾,陈履安念中学,他说,「大家都穿球鞋,但没有袜子穿,现在想起来,是不太能想像的。后来,台湾经济稍好些,大家几乎都有脚踏车上学骑脚踏车,我自己会修车、自己会补轮胎,也因此会补球鞋,球鞋磨坏了,大姆指露出来了,就自己把它补起来。」

谈到母亲和幼年生活,陈履安说,「我们的家庭也只是过着普通的生活,我父亲(陈诚)到台湾来之前,几乎都是在战场上过日子,过军旅生活。我母亲带着我们奔波逃难,所以,『公子』两个字,对我来说没有太大印象。我们晓得,『公子』是在上海的那些人,那个时代,在上海是有『四大公子』,如果说过这种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开跑车才是『公子』;甚至现在中国大陆富裕了,也有些人也拥有私人飞机了。」

陈履安说,「对一般人来说,对一个『公子』的感觉,并不是很好;我觉得我们四个人都不是这一类的;连战的家世可能好一些,其他的,像沈君山根本是一个读书人,围棋下得很好。你知道吗?他现在还在新竹清华大学,我去看过他几次,他也没有把『公子』这事搁在心上。但外面每讲我一次(公子),我自己都要反省一下。」

陈履安父亲陈诚(辞修)曾任副总统,1965年过世,台湾的年轻一辈,几乎遗忘了这位建设台湾功勋卓着、全力发展经济的名人。陈履安表示,最近有中国大陆博士后研究生,以当年陈诚如何建设台湾为主题,进行研究。不久之后,那段尘封已久、被人遗忘的岁月,将再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