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餐加价购真的划算吗?「商人的陷阱」让你买更多!

▲商人陷阱!加价购真划算?(图/不管啦!给我钱)

记者林夏竹/综合报导

你是否有注意到,自己在日常购物中,早已不知不觉落入商人的设计圈套?这些陷阱无处不在,从大型卖场到便利商店,甚至小型药妆店,商家巧妙的行销手法,让消费者不知不觉花费更多。Podcast节目《不管啦!给我钱》在最新一期节目中,深入剖析商家常用的销售手法,并提供实用的聪明购物建议。

结帐区诱发冲动消费的巧妙安排 你是否在结帐区排队时,忍不住拿起口香糖、糖果或小瓶饮料?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RI的数据,仅结帐区域的商品销售额每年就高达60亿美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商品,其实是商家利用消费者「购物疲劳」心态设计的陷阱。当消费者在结帐队伍中等待时,因购物过程感到疲惫,意志力减弱,防备心理降低。此时,价格低廉且体积小的商品便格外具有吸引力,让人不知不觉就将它们放入购物车。

商品摆设的背后逻辑 卖场中的商品摆设看似随机,实则处处充满心机。例如,义大利面总是与番茄酱相邻,牛奶旁边放置麦片,这些都是「交叉销售」策略的典范。商家利用商品的相关性,诱导消费者同时购买多种商品,进一步增加购物篮的数量。这些排列方式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藏着精密的心理学研究,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在不经意间购买更多商品。

常见的消费陷阱 1. 制造稀缺感 「限量」「限时」等促销标语经常出现在商店中,这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FOMO心理」(Fear of Missing Out),即害怕错过的心理。当看到「只剩最后10件」时,消费者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购买决策,害怕错过这次机会。

2. 价格锚定 服饰店常用的「价格锚定」策略,先展示一件昂贵商品,再摆放一件看似打折的商品,让后者看起来更加划算。但实际上,这些折扣商品的「原价」可能只是商家设置的心理诱导,实际价格并未真正降低。

3.加购陷阱 速食店、咖啡厅等场所经常提供「加价升级」选项来吸引消费者。例如,只需多花几十元便能升级套餐或加购商品。这种策略让消费者认为自己获得更多价值,但实际上,那些额外的商品可能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应对策略守住荷包 • 购物清单 进店前列出清单,并明确购买商品的品牌和规格,避免随意购物。• 冷静思考小商品 对结帐区的小商品多问自己一句:「我真的需要它吗?」• 警惕稀缺感话术 面对「限量」「限时」等促销标语保持冷静,避免心理压力的驱使下,冲动购买。• 查证广告词汇 提高对「医学证明」「百分百天然」等模糊词汇的警觉,确保商品品质符合自身需求。

另外针对结帐区的健康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已采取行动。英国部分超市已取消收银台前摆放糖果的做法,美国加州柏克利市更通过了「健康结帐」法令,规定超市结帐区只能放置果干、坚果等健康食品。这些措施一方面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但也促使商家寻找新的行销方式。

消费是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但了解商家的行销手法,才能让你在购物时保持清醒,避免落入消费陷阱。精明购物的关键在于警觉与理智,当你意识到这些设计圈套的存在,就能更有效地守住自己的荷包,为理性消费铺平道路。

想了解更多的财经大小事与投资小秘诀,每周四请准时锁定《不管啦!给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