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洋葱式穿法」越多越好?专家点出抗寒穿搭5迷思

媒体报导,近日就有一位小女童身穿厚毛衣,却因为在比较高温的室内玩耍,体温上升,出现想吐、盗汗等不适症状,吓坏家长,还出动消防员给予氧气治疗。究竟该怎么搭配羽绒衣、毛衣、发热衣、围巾....等等保暖衣物呢?有几个观念先厘清楚:

Q1:衣服穿越多越好?

A:那可不一定。书田诊所家庭医学科主任医师康宏铭指出,过度保暖或突然进到闷热的室内,如果通风又不良,无法散热,可能因为太过闷热而出现暂时性的不适反应,主要是神经反射或自律神经的症状,例如恶心、头晕、身体微烫。但通常不至于引发热衰竭或中暑。

尤其幼童和老人家的生理储备功能下降、适应能力较差,幼童的体温调节、散热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老人家则可能体温调节、适应能力退化,更容易受影响。

不过,这种不适症状通常只是暂时性的,只要稍微把衣物放宽松一点、多喝水、休息一下,通常1~2小时内就能恢复。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有些人的皮脂腺分泌较少,皮肤较干燥,如果冬天衣服穿得太过闷热,容易干痒、搔抓,引起干燥性皮肤炎。康宏铭建议,假使穿着较保暖、贴身的衣物,可以多涂抹润肤乳液,注重保湿,避免红痒搔抓。

Q2:如何判断小孩或老人穿的衣物已经够保暖、甚至太过闷热?

A:如果遇到表达能力不好的小孩或长者,康宏铭建议,可以观察小孩或长辈的精神状态或胃口,例如脸是否胀红、脸色不安、精神是否比较躁动、或食欲不佳等,可能就是衣服包得太紧、太过保暖。

至于有些人为了避免小孩或老人的四肢末端容易冰冷,判断不准确,会借由触摸中心体温来感知是否穿的衣物够保暖。不过康宏铭说,直接触摸还是不太准确,因为每个人的温感不太一样。

Q3:衣服穿得越多层,保暖效果越好?

A:许多人都听过「洋葱式穿法」,也就是以多层穿搭,可适时增添或减少衣物。

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原料及纤维部副主任安大中表示,以台湾气候来说,基本的洋葱式穿法有3层:内层要吸湿排汗、轻量保暖,例如排汗衣、发热衣;中间层主要达到保暖作用,例如毛衣、刷毛衣或薄羽绒衣;外层则要能透湿防水,例如防风夹克、厚羽绒衣等。

不过,有一说法认为,如果羽绒衣里面再穿上太多层衣服,反而无法让体温传导到羽毛中,降低隔绝外界冷空气的效果。

对此,安大中认为,羽绒衣的表布是薄而柔滑的尼龙,直接接触肌肤太过冰凉,不是设计用来直接穿在最内层,势必要再内搭其他亲肤性较佳的衣服,而且只要内层衣物能透气、吸湿排汗,就能传导温度,并透过羽绒衣的空气层,保持温度。

现在有些服装也会设计有全开襟或半开襟,类似拉链能让衣服半开或全开,加上口袋的设计,都能让停留在衣服内的热空气散发出去,避免太过闷热。

Q4:发热衣越紧、越合身越好?

A:安大中表示,发热衣的原理是它的特殊材料在接触人体的汗水后,吸湿就能产生热,如果外头还有一层羽绒衣或毛衣,就能透过空气隔绝,把热包覆起来。所以虽然现在的发热衣大多设计比较轻薄、合身,不妨挑选稍微宽松一点,让身体和衣服之间留有空气,有助保暖效果,也能活动自如,提升舒适感。

同时,发热衣尽量扎进裤头或裙头,可以避免身体的热量随空气散溢到衣服外,冷空气也不会灌进衣服里。但也不能挑选太过宽松的发热衣,否则空气隔绝层的效果也会减少许多。

Q5:睡觉时最好不要穿发热衣?

A:坊间还有一个说法是,室内温度高,加上睡觉盖棉被,穿上发热衣睡觉可能会大量流汗、热过头。不过安大中说,目前发热衣大多就是设计成内衣的形式,适合在室内或就寝时只穿一件发热衣;除非是睡觉容易盗汗体质的人,才不建议穿着发热衣睡觉。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